近水横斜。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
散迹苔裀,墨晕净洗铅华。
误入罗浮身外梦,似花又却似非花。探寒葩。
倩人醉里,扶过溪沙。
竹篱几番倦倚,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
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
香深与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夸。
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
近水横斜。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
散迹苔裀,墨晕净洗铅华。
误入罗浮身外梦,似花又却似非花。探寒葩。
倩人醉里,扶过溪沙。
竹篱几番倦倚,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
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
香深与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夸。
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
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近水横斜"一句,设定了全诗的意境:在接近水边的地方,一道斜阳铺展开来,为读者勾勒出一片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景象。
紧接着,“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中,"先得月"可能指的是诗人首先捕捉到的是那轮明月,而后文的“玉树”则是对山林美妙的比喻,宛若笼纱,则形容了树木被轻纱般的月光所笼罩,既突显了月光与树木的美好,又暗示了一种超脱凡尘的意境。
“散迹苔裀”中的“散迹”可能是指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步,无意中留下的足迹,而“苔裀”则形容了苔藓覆盖的地面,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墨晕净洗铅华"一句,则是在用墨彩画面的清新来比喻诗人的心境和艺术追求。
接下来的“误入罗浮身外梦”中,“误入罗浮”可能是指诗人不经意间进入了仙境般的罗浮山,而“身外梦”则是在说这一切都像是发生在梦外的幻觉。"似花又却似非花"则是一种对美好事物既难以忘怀又难以把握的矛盾情感。
"探寒葩"一句,是诗人在探寻那最冷清、最隐秘的植物,或许是指梅花。"倩人醉里,扶过溪沙"则是在形容那醉酒的人如何扶着树木或竹篱通过沙滩,这里可能隐喻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依赖与沉醉。
“竹篱几番倦倚”中,“竹篱”是指用竹子编织成的小围栏,而“几番倦倚”则是在形容诗人在这竹篱旁多次地倚靠、休息。"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一句,则是在描绘那竹篱间的景物时而现时而隐,恰似是自然赋予的一种生命力。
"更好一枝"可能是在说诗人对美好的追求永无止境,而“时到素壁檐牙”则是在形容某个特定时刻,美好的景物出现在那素净的墙壁和屋檐下。"香深与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夸"一句,则是在提醒读者不要急于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赏,因为那些美好都藏匿在春天的深处,还未完全展现。
最后,“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则是在形容东家女子轻抹淡妆,显得有些不经意间的颠倒感,而这种自然美却是难以被西家所比拟的。这一句也许在暗示诗人对东方文化或风俗的赞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无限赞美。
延陵精舍东溪口,六曲屏山对虚牖。
绝壁连冈入万松,一涧盘陀大如斗。
盘石垂萝密更偏,黄精潭上写冰弦。
化成水月三千界,古洞烟霞小有天。
烟霞杳微茫,水月澹忘知。
谁知鲁中叟,发彼川上喻。
溪水东流接泮林,云泉佳处萃青衿。
金门旧隐时同屐,白头老樵来听琴。
孤亭五月秋声起,列坐柽阴爱流水。
借君矶畔濯尘缨,何必箕山洗双耳。
君不见河阳潘郎花作县,茏葱千树行人羡。
县南县北正花开,二月三月花如霰。
拄笏香浮按牍清,摇鞭色映宫袍茜。
看君为政应不烦,还如桃李竟无言。
成阴共借阳和力,结实都含雨露恩。
莎庭吏散心如水,山鸟舍花下厅事。
花底时闻宓贱琴,花边或驻王乔履。
前年玉斧将绣衣,胆落金吾铁面威。
今年复把郎官笔,可怜铜墨生光辉。
河阳只爱芳菲色,未胜君家曾种得。
春风早食金琅玕,岁寒莫负淩霜柏。
吴苑梨华赤,关闽霜度时。
輶轩首京路,蹀躞嘶青骊。
郎官旧隐松江口,门前种得先生柳。
忽逢明主垂衣裳,肯使遗贤滞陵薮。
三年制锦动香名,千丈澄潭照眼清。
日与同官俱坐啸,顿令豪吏尽销声。
君家文献非常调,健笔雄词世应少。
卓茂何妨密县卑,鲁恭岂谓中牟小。
凤台西上雪花飞,琴鹤翩翩也自随。
云霄相逐夔龙远,留此甘棠去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