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吹羌笛,秋风度玉关。
几年愁作客,此日更摧颜。
惨淡边云合,凄凉朔雁还。
梅花知尽落,一夜满天山。
何处吹羌笛,秋风度玉关。
几年愁作客,此日更摧颜。
惨淡边云合,凄凉朔雁还。
梅花知尽落,一夜满天山。
这首《塞上闻笛》由明代诗人沈渊所作,描绘了边塞之地听闻羌笛之声时的凄凉景象与深沉情感。
首句“何处吹羌笛,秋风度玉关”,开篇即以问句引出主题,仿佛在询问那悠扬的笛声从何而来,在秋风的陪伴下穿越了玉门关,营造了一种辽远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几年愁作客,此日更摧颜”两句,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处境和心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作为异乡人漂泊在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而今,面对这熟悉的笛声,他的愁绪更加沉重,面容也显得更为憔悴。
“惨淡边云合,凄凉朔雁还”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孤独。边云汇聚,显得格外阴沉,而北来的鸿雁,似乎也在诉说着离别与哀伤。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将人的内心情感与外界环境紧密相连,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最后,“梅花知尽落,一夜满天山”以梅花的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败,同时也暗示了边塞的寒冷与艰苦。一夜之间,梅花凋谢,满山皆白,这一景象既美丽又凄凉,让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界的壮丽。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笛声、秋风、边云、朔雁、梅花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遥远而又苍茫的边塞之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愁苦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汲水驱炎热。晚些儿、披衣露坐,待他凉月。
俄顷银盘从海际,推上璇霄璧阙。
尽散作、满怀冰雪。
万里河潢收卷去,掩长庚、弧矢光都灭。
一大片,琉璃揭。玉捣药何时歇。
几千年、阴晴隐现,团圆亏缺。
月缺还圆人但老,重换朱颜无诀。
想旧日、嫦娥心别。
且吸琼浆斟北斗,尽今来、古往俱休说。
香茉莉,正清绝。
利欲醺人心,浓如饮醇酎。
沉湎死不休,宁论千日久。
岂知糟邱中,醒狂亦时有。
天地育万汇,亦各赋匹偶。
人情岂相远,好恶随妍丑。
集之年方壮,濯濯春月柳。
性独与人殊,无妇奉箕帚。
丈室誇醉梦,作诗诏朋友。
古来醉梦人,亡羊孰先后。
寒儒醉糟粕,酸涩宁可口。
庄生梦蝴蝶,幻境徒纷纠。
富贵得志士,列屋罗螓首。
象床粲锦幄,疏绮深朱牖。
酣寝唤不醒,鼻息春雷吼。
梅花霜雪姿,纸帐蔬荀臭。
问君有何好,甘作老鳏叟。
穷状徒累累,鸯债长负负。
犹如荷旃人,难论纯绵厚。
但问雪煎茶,何如羊羔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