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泌栖迟风尚清,蜗庐焚后一身轻。
千秋洞口传三诏,遁世微嫌未遁名。
衡泌栖迟风尚清,蜗庐焚后一身轻。
千秋洞口传三诏,遁世微嫌未遁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三诏洞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衡泌栖迟风尚清”,以“衡泌”象征隐居之地的清幽与宁静,暗示了隐士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方式。次句“蜗庐焚后一身轻”,通过“蜗庐焚”这一形象,表达了隐士在放弃世俗束缚后的轻松自在,仿佛摆脱了外界的纷扰,心灵得到了释放。
后两句“千秋洞口传三诏,遁世微嫌未遁名”,进一步揭示了隐士内心的矛盾与追求。三诏洞口的传说,可能象征着某种超脱世俗的智慧或启示,但即便如此,隐士仍然对名声有所顾忌,这反映了其在遁世与保持个人名声之间微妙的心理挣扎。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在自然与社会、自由与名声之间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
打鼓槌锣竞上竿,几人平地足心酸。
七峰有个安身法,袖手无言冷处看。
看即易,上即难。搭索上横身,刹竿上斗走。
蓦忽转身,打个筋斗。佛祖当场,各出标手。
微笑因拈华,一时成漏逗。
洞山麻三斤,云门乾屎橛。
德山入门棒,临济入门喝,阳焰何曾止得渴。
衲僧别有条章,今日对众分雪。
珠称夜光,剑号巨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