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间有安宅,安宅我所居。
四方有正路,正路我所如。
安宅固非小,正路岂其迂。
夫何当世人,而自与之疏。
安宅蔽草莽,蚩蚩莫之除。
正路塞荆棘,茫茫谁与锄。
执迷若不解,旁观但踟蹰。
此道真窅然,吾人当体诸。
两间有安宅,安宅我所居。
四方有正路,正路我所如。
安宅固非小,正路岂其迂。
夫何当世人,而自与之疏。
安宅蔽草莽,蚩蚩莫之除。
正路塞荆棘,茫茫谁与锄。
执迷若不解,旁观但踟蹰。
此道真窅然,吾人当体诸。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朱诚泳的《感寓(其二十九)》,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感慨。诗中通过“安宅”和“正路”两个象征,揭示了人们对于安宁住所和正确道路的选择与忽视。
“两间有安宅,安宅我所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暗示人们内心深处对平静生活的向往。然而,“四方有正路,正路我所如”则强调了道德或真理的道路,这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方向。诗人指出,尽管安宅看似重要,但不能因此偏离正道,这表明他倡导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坚守道德原则。
接下来,诗人批评了现实中的人们“而自与之疏”,即许多人未能意识到正道的重要性,反而被眼前的利益或困难所蒙蔽。“安宅蔽草莽”和“正路塞荆棘”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困境,暗示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和阻碍重重的现象。
最后,诗人感叹“执迷若不解,旁观但踟蹰”,表达了对那些执迷不悟者的忧虑,以及旁观者面对问题时的犹豫和无能为力。他呼吁人们要深刻理解“此道真窅然”,即真理之路深远而难以触及,需要每个人亲身去体验和实践。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批判了社会上偏离正道的现象,倡导人们坚守道德,追求真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