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台烟树中,台榭造云空。
眺听逢秋兴,篇辞变国风。
坐愁高鸟起,笑指远人同。
始愧才情薄,跻攀继韵穷。
桑台烟树中,台榭造云空。
眺听逢秋兴,篇辞变国风。
坐愁高鸟起,笑指远人同。
始愧才情薄,跻攀继韵穷。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登临的景象。开篇“桑台烟树中,台榭造云空”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仿佛仙境的意境,其中“桑台”可能指的是武担寺西台,这里已被诗人想象为一处可以与神灵相通之地。"烟树"则增添了一份朦胧美,而"台榭造云空"更是将这种仙境感推向高潮,仿佛一切都在诗人的笔下变得轻盈而不真实。
接着,“眺听逢秋兴,篇辞变国风”两句,表达了诗人登临所触发的思绪和情感。"眺听"一词传递出一种远望的悠长之感,而“逢秋兴”则点明了季节,秋天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怀旧与沉思。"篇辞变国风"显示诗人在此过程中,不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其文学创作也随之转换为更贴近于国家山河的体式。
第三句“坐愁高鸟起,笑指远人同”中,“坐愁”表现出诗人的沉思状态,而“高鸟起”则是这种思绪被打断的象征。"笑指远人同"一句,通过对远方之人的指点和微笑,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相通与理解。
最后,“始愧才情薄,跻攀继韵穷”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才能和情感都不够丰富的自谦,同时也表现出对前人的敬仰以及努力追随先贤文学风格的决心。"跻攀"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文学创作上不断攀登的姿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而又紧密相连的人与自然、个体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飞花如趁燕子。
直度帘栊里。
帐掩香云暖,金笼鹦鹉惊起。
凝恨慵梳洗。
妆台畔,蘸粉纤纤指。
宝钗坠。
才醒又困,厌厌中酒滋味。
墙头柳暗,过尽一年春事。
罨画高楼怕独倚。
千里。
孤舟何处烟水。
骑鲸云路倒景。
醉面风吹醒。
笑把浮丘袂,寥然非复尘境。
震泽秋万顷。
烟霏散,水面飞金镜。
露华冷。
湘妃睡起,鬟倾钗坠慵整。
临江舞处,零乱塞鸿清影。
河汉横斜夜漏永。
人静。
吹箫同过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