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予谪海外久矣蒙恩徙郴所寓适与苏仙邻暇日携儿徜徉历览遗集因阅本传不载致仙之因特以事母尽孝行耳自古仙真得道如吴真人之流未有不由此而致者世人不知出此多弃遗父母入深山穷谷中父母冻饿不恤也以此求道去仙远矣因成二小诗题之壁间庶亦少警欲学道而忘其亲者·其一》
《予谪海外久矣蒙恩徙郴所寓适与苏仙邻暇日携儿徜徉历览遗集因阅本传不载致仙之因特以事母尽孝行耳自古仙真得道如吴真人之流未有不由此而致者世人不知出此多弃遗父母入深山穷谷中父母冻饿不恤也以此求道去仙远矣因成二小诗题之壁间庶亦少警欲学道而忘其亲者·其一》全文
宋 / 李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打包行脚为寻真,偶与苏仙作近邻。

万里移来今有伴,叩门时许访幽人。

(0)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苏仙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道家修行与孝道关系的思考。首句“打包行脚为寻真”,描绘了诗人为了追求真理而四处游历的形象,体现了对道家精神的向往。接着,“偶与苏仙作近邻”一句,点明了诗人与苏仙的相遇,苏仙在道教中常被尊为神仙,此处暗含了诗人对苏仙修为的推崇。

“万里移来今有伴,叩门时许访幽人。”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诗人与苏仙之间的关系,通过“万里移来”和“今有伴”的对比,强调了相遇的偶然性和珍贵性,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契合。诗人希望有机会拜访苏仙,寻求更深的智慧和指引,体现了对道家智慧的渴望。

最后,“自古仙真得道如吴真人之流未有不由此而致者”一句,诗人引用了历史上的道家先贤作为例证,强调了通过遵循一定的路径或方法(此处可能指的是孝道、修身等)才能达到得道成仙的境界。这不仅是对苏仙的赞美,也是对道家修行原则的一种肯定。

“世人不知出此多弃遗父母入深山穷谷中父母冻饿不恤也以此求道去仙远矣”这一段,诗人直指现实中的问题,批评了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道而抛弃父母,忽视家庭责任的行为,认为这种做法与成仙之路背道而驰。通过这样的反思,诗人呼吁人们在追求精神提升的同时,不应忘记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体现了儒家伦理与道家修行的融合。

“因成二小诗题之壁间庶亦少警欲学道而忘其亲者”表明了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即希望通过这些文字提醒那些想要学道却忽视亲人的人,鼓励他们在追求精神成长的同时,也要珍惜和尊重家庭关系,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道德的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仰,也蕴含了对个人修养、家庭责任以及社会伦理的思考,是一首兼具哲理与情感的作品。

作者介绍
李光

李光
朝代:宋   字:泰发   号:转物老人   籍贯: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   生辰:1078年12月16日[1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
猜你喜欢

挽张之洞联

开济老臣心,似武乡尽瘁鞠躬,海内士林,同声洒泪;

褒荣国家礼,有明君听言从谏,中兴事业,傥慰忠魂。

(0)

挽金纤纤联

双拜花前,已偿负笈从游愿;

五年灯下,未了抽簪劝学心。

(0)

挽张之洞联

与纪河间学术略同,更万国交通,总览群言衷至圣;

比苏玉局事功独迈,溯先朝知遇,犹闻遗疏念宣仁。

(0)

学署补莲亭联

锁院胜重新,小有楼台知不俗;

冰壶心早涤,岂因风露始生香。

(0)

挽彭玉麟联

酌水励清操,殷勤千里廉泉,犹助春波润蓬液;

故乡留胜迹,惆怅三潭夜月,更无仙梦到梅花。

(0)

贺张百熙60寿联

三楚耆英,星辉南极;两朝勋旧,杖献东坡。

(0)
诗词分类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诗人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高珩 董思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