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启严城,戴星行未巳。
夜来下绝坂,左右崇墉倚。
昏黑迷前旌,时顾斗杓指。
晨鸡登顿初,险涩曙光紫。
林原衍山巅,溪壑行地里。
坡陀首乾龙,浮立土不滓。
所以穴居民,患燥不患水。
改邑视井泉,卑栖固其理。
耕者百仞上,汲者千寻底。
下山阻深沟,上山据高垒。
四邻守无虞,塞马徒为驶。
民贫独可忧,咸秦此唇齿。
灯火启严城,戴星行未巳。
夜来下绝坂,左右崇墉倚。
昏黑迷前旌,时顾斗杓指。
晨鸡登顿初,险涩曙光紫。
林原衍山巅,溪壑行地里。
坡陀首乾龙,浮立土不滓。
所以穴居民,患燥不患水。
改邑视井泉,卑栖固其理。
耕者百仞上,汲者千寻底。
下山阻深沟,上山据高垒。
四邻守无虞,塞马徒为驶。
民贫独可忧,咸秦此唇齿。
这首《宁州晓发》描绘了清晨从宁州出发的壮丽景象和复杂地形,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深刻洞察。
首句“灯火启严城”描绘了夜晚灯火点亮城市,准备迎接新的一天。接着“戴星行未巳”则展现了行人在星光下赶路的情景,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与紧迫。通过“下绝坂”、“崇墉倚”、“昏黑迷前旌”等词句,诗人细腻地刻画了道路的崎岖和环境的昏暗,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充满挑战的氛围。
“时顾斗杓指”形象地表现了行人在黑暗中寻找方向的情景,“晨鸡登顿初”则暗示了黎明的到来,曙光初现,预示着新的希望和开始。“林原衍山巅,溪壑行地里”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山峦起伏,溪流蜿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坡陀首乾龙,浮立土不滓”运用比喻手法,将山势比作盘旋的巨龙,生动地展现了山形的雄伟与壮观。“所以穴居民,患燥不患水”则揭示了当地居民选择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因,反映了他们对自然条件的适应与智慧。
“改邑视井泉,卑栖固其理”表达了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尊重,强调了水源的重要性以及低洼地区作为居住地的合理性。“耕者百仞上,汲者千寻底”描绘了农民在高山和深谷中劳作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与坚韧。
“下山阻深沟,上山据高垒”描述了地形的复杂性,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建立的防御设施。“四邻守无虞,塞马徒为驶”则暗示了宁州人民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安全,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和谐与稳定。
最后,“民贫独可忧,咸秦此唇齿”表达了对当地贫困状况的关注,同时也强调了宁州与秦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同唇齿相依,共同面对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宁州晓发时的自然景观、地理特征、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深切关怀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