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九月授他乡,遂见征鸿序一行。
秋色未深先避雪,边声忽到又随霜。
曾愁天路罹矰缴,只想中原食稻粱。
汉使不归书不系,至今塞有客沾裳。
寒衣九月授他乡,遂见征鸿序一行。
秋色未深先避雪,边声忽到又随霜。
曾愁天路罹矰缴,只想中原食稻粱。
汉使不归书不系,至今塞有客沾裳。
这首宋朝薛朋龟的《见雁》诗,以雁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句“寒衣九月授他乡”,描绘了九月时节,诗人身在他乡,收到家人寄来的寒衣,这既是一份温暖的关怀,也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接着“遂见征鸿序一行”,在收到寒衣的同时,诗人看到了南飞的大雁,它们成行有序地向南迁徙,这一景象引发了诗人对远方的联想和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秋色未深先避雪,边声忽到又随霜”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漂泊不定。大雁在秋天未深时便开始躲避即将到来的严冬,而边疆的声音(可能指战争或边防警报)在秋霜初降时突然传来,这些都让诗人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和生活的不易。
“曾愁天路罹矰缴,只想中原食稻粱”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大雁飞行途中可能遭遇危险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安定生活、丰衣足食的向往。这里的“矰缴”比喻危险和困境,与大雁的飞行相对照,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最后,“汉使不归书不系,至今塞有客沾裳”两句,诗人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这里“汉使不归”暗喻了国家分裂、亲人分离的现状,而“书不系”则表达了诗人对无法传递书信、表达思念的无奈。这两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雁的形象,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渴望,情感真挚,寓意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