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鳌转侧长鳅翻,狂涛颠浪高漫漫。
李琼夺得造化本,都卢缩在秋毫端。
一挥一画皆筋骨,滉漾崩腾大鲸臬。
叶扑仙槎摆欲沉,下头应是骊龙窟。
昔年曾要涉蓬瀛,唯闻撼动珊瑚声。
今来正叹陆沉久,见君此画思前程。
千寻万派功难测,海门山小涛头白。
令人错认钱塘城,罗刹石底奔雷霆。
巨鳌转侧长鳅翻,狂涛颠浪高漫漫。
李琼夺得造化本,都卢缩在秋毫端。
一挥一画皆筋骨,滉漾崩腾大鲸臬。
叶扑仙槎摆欲沉,下头应是骊龙窟。
昔年曾要涉蓬瀛,唯闻撼动珊瑚声。
今来正叹陆沉久,见君此画思前程。
千寻万派功难测,海门山小涛头白。
令人错认钱塘城,罗刹石底奔雷霆。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李琼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一幅关于汹涌波涛的画作。诗中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画中的海浪之巨大与动态,以及画家的高超技艺。
"巨鳌转侧长鳅翻,狂涛颠浪高漫漫"一句,以“巨鳌”(即大龟)与“长鳅”(即大鱼)比喻海浪的巨大和翻腾状,形象地描绘了汹涌澎湃的波涛。
接下来的"李琼夺得造化本,都卢缩在秋毫端",则表明李琼掌握着创造自然之本源的能力,其笔法精妙到如同细小的“秋毫”(即极细微的毛发)。
"一挥一画皆筋骨,滉漾崩腾大鲸臬"进一步强调了李琼画作中的力量与生命力,每一次挥洒都充满了动感和结构感。
"叶扑仙槎摆欲沉,下头应是骊龙窟"则描绘了波涛之中仿佛有巨大生物(“骊龙”)潜藏其间,这种想象力增添了画作的神秘性和深度。
诗人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回忆起往昔曾经想要涉足探索这类汹涌波涛,然而只是听到了如同撞击珊瑚的声音。现在面对李琼的画作,不禁感慨时间已久,而画中的意境却让人联想起过去的壮阔。
最后几句"千寻万派功难测,海门山小涛头白。令人错认钱塘城,罗刹石底奔雷霆"则表达了对这幅画技艺之高超、构思之宏大无边的赞叹,甚至连“海门山”和“钱塘城”的壮观景象也被融入其中。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李琼艺术成就的一种颂扬,也是对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表现大自然力量与美感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