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祸源,王氏变新法。
元祐壅其流,旧防无敢越。
逮至崇宁初,阴霾蔽日月。
溃彼千仞堤,横波不可遏。
求言奸臣计,正欲阱豪杰。
君时亦抗章,痛哭深论列。
禁锢二十秋,著书忧愈切。
缅观前日事,一一符君说。
朝廷思大用,铜虎初旌别。
使者复何心,吹毛听媒孽。
皇天不憖遗,山梁遽摧折。
七十五年间,飞电才一瞥。
残编溢巾箱,光焰星斗揭。
后人何酋酋,端不坠风烈。
国家有祸源,王氏变新法。
元祐壅其流,旧防无敢越。
逮至崇宁初,阴霾蔽日月。
溃彼千仞堤,横波不可遏。
求言奸臣计,正欲阱豪杰。
君时亦抗章,痛哭深论列。
禁锢二十秋,著书忧愈切。
缅观前日事,一一符君说。
朝廷思大用,铜虎初旌别。
使者复何心,吹毛听媒孽。
皇天不憖遗,山梁遽摧折。
七十五年间,飞电才一瞥。
残编溢巾箱,光焰星斗揭。
后人何酋酋,端不坠风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印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历史事件中某位忠臣的哀悼和对其高尚品格的赞扬。诗中提到的"王氏变新法"可能指的是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改革,而"元祐"和"崇宁"则是两个重要的年号,分别对应着反对新法的保守派执政和继续推行新法的时期。
诗人指出,那位被赞誉的君子在元祐时期曾坚决反对新法,后来在崇宁初年因直言进谏而遭到长期的禁锢。他虽然遭受压制,但仍然坚持著书立说,表达对国家的忧虑。诗中"铜虎初旌别"暗示了他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然而不幸的是,他在不久后遭遇了打击,如同山梁突然折断。
诗人感慨时光短暂,逝者如飞电般消逝,但他的著作却光芒四射,激励后人。最后,诗人呼吁后人勿忘这位君子的风范,保持其精神遗产。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位忠直之士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公正与忠诚的敬仰,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深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