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
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
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
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
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
兵少败孰继,胡来饮秦川。
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
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
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
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
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
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肩。
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
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
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
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
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
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
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
兵少败孰继,胡来饮秦川。
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
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
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
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
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
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肩。
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
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省兵》。诗中的“客”指的是外来的军队或客卿,而“省兵”则意味着裁减军备。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和平时期应对军事问题的一种思考。
开篇两句“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表达了当有外来之势力提出裁减军队的建议时,这并非先前的考虑。紧接着,“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指出当前的将领并不精选,只是单纯依靠军事力量防守边疆。
“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描述了战争中前线被打败而后方还在勉强坚持的情况。接着,“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表明尽管面临危险,但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仍能幸运地保存实力。
“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批评了将领的能力不足,同时他们的建议也不被采纳。然后,“兵少败孰继,胡来饮秦川”则是说军队数量减少,战败的情形不断发生,而北方的胡人甚至能直接到达秦川(今陕西一带)饮马。
“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质疑如果不是这样,裁减军备又基于什么理由。“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则是说长期的骄奢与懒惰已经根深蒂固,即使回归家园,也难以从事农耕。
“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进一步指出不仅无法耕作,也无法种植桑树,以至于连基本的衣食问题都依赖军队来解决。紧接着,“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表达了裁减军备并非没有时机,而是需要审时度势,根据情况施行。
最后两句“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与“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肩。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表达了对君主功业的赞颂,以及官员们勤勉节俭、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并强调选择合适的将领来执行裁减军备的政策,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战事和内部治理的反映,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长远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深刻思考。
将夕云霞变,玄景忽已灭。
中宵霁光风,薄曙春寒冽。
境迁情屡易,识纷智乃汨。
文句竞华质,高明神理滑。
见闻遗所知,焉得心路绝。
展转名义兴,玄解肆分别。
谁作声明论,今日何曾劣。
童稚匪他人,秖昧当年说。
五百阿罗汉,豁然成超越。
迦匿弥罗时,髣髴枯树穴。
莫倚渊镜微,皓首不能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