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近故太师左丞相魏国文忠京公挽歌辞三首·其三》
《近故太师左丞相魏国文忠京公挽歌辞三首·其三》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五言律诗

柏府公峨豸,荆溪我把麾。

闻风无半面,折简两相知。

偕掾胶投漆,分襟云与泥。

楼成扁山浦,洒泪欠题诗。

(0)
翻译
柏府的公卿威严如獬豸,我在荆溪边指挥着队伍。
从未谋面,只凭书信往来,我们却心意相通。
一同任职如同胶漆相粘,离别时心如云泥之别。
楼阁落成在山海边,我含泪却未能题写诗篇。
注释
柏府:古代官署名。
峨豸:古代獬豸冠,象征公正。
荆溪:地名,代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麾:指挥的旗帜。
闻风:比喻仅凭传闻。
半面:未曾见面。
折简:书信。
两相知:相互了解。
偕掾:一同任职。
胶投漆:比喻关系紧密,如胶似漆。
分襟:离别时的情景。
扁山浦:形容楼阁位于水边,扁山可能指小山或地名。
洒泪:流泪。
欠题诗:未能写下诗篇。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杨万里所作,属于古典挽歌体裁。杨万里以其深厚的学问和清新隽永的文风而闻名,其诗作多蕴含着对朋友、同僚乃至国家的深情。

首句“柏府公峨豸,荆溪我把麾”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景象来表达作者心中的哀思。柏府公指的是太师左丞相魏国文忠京公,其形容之词“峨豸”意在表现其威严与伟岸的形象。而荆溪则是诗人自己的居所,拿着马缰绳,暗示自己在家乡的平凡生活。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逝去高官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接着,“闻风无半面,折简两相知”则是说即便是在风中传来的消息也无法完全捕捉到,而只能通过书信来维系彼此之间的情谊。这里的“折简”意味着书写简札,即书信,是古人沟通的一种方式。

第三句“偕掾胶投漆,分襟云与泥”通过对比两种物质的状态(坚硬的胶漆与柔软的云和泥土)来强调友情的纯粹不变。即便是在世事变化中,朋友之间的情谊如同云天之广阔,如泥土之坚固,不因外界的改变而改变。

随后,“楼成扁山浦,洒泪欠题诗”表达了诗人在完成这座楼之后,在山水间流泪,未能尽情地题写出心中的万千思绪。这里的“洒泪”表现了诗人对逝去之人的深切哀伤,而“欠题诗”则是表达了内心的无限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每一句都承载着深沉的情感,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作者的心声。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缅怀,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文学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峰。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木兰花慢三首·其二

少年经过处,记花里,读书楼。

有红叶新诗,香囊锦字,一笑亲收。

此情此景如梦,怅新知、淹忽起离忧。

为问相思几许,一江春水东流。相思冉冉水悠悠。

蜡泪暗芸篝。剩青草孤坟,黄蒿废寺,月夜魂游。

何时此情忘却,奈凄风、冷雨搅人愁。

今日鬓丝禅榻,当年歌舞扬州。

(0)

寿楼春二首·其二

呜乎王先生。搴灵帷恸哭,涕泗沾膺。

继石臞翁之学,造乎天成。古无比,今无朋。

混混源泉兮醇精。

初遇我东陵,草堂相对,帘外数峰青。

君何止千人英。叹获麟绝笔,鸣凤希声。

犹记高谈雄辨,目光如星。忽一日,神离形。

寂寞惟余人间名。哀哉复哀哉,彼苍者天何不平。

(0)

行香子二首·其二

薄薄罗襟,容易寒侵。总由他、尘满瑶琴。

近来天气,闷损春心。怕乍春晴,又春雨,惯春阴。

个侬何处,难递芳音。并非关、远水摇岑。

当初欢梦,冷到而今。想人如玉,妆如画,意如金。

(0)

清平乐五首·其四

金风乍起,池馆清如水。

一雨更添秋气味,半臂薄罗初试。

良辰几度衔杯,年时诗卷重开。

招手凌波仙子,皈依金粟如来。

(0)

菩萨蛮四首·其二

才倾一盏黄花酒,泪痕已满双罗袖。

怊怅画栏边,今番月又圆。

花阴凉露下,依旧欢音假。

绣被已装绵,孤眠只是寒。

(0)

题渔隐图四首·其四冬

烟沉风?鸣萧蓼,江湖岁晚玄冥肃。

寒塘日出晓光浮,村瓮茅柴酒初熟。

网得冰鳞不入城,自漉瓦盆招近局。

欸乃一声烟水长,苇深江静燃湘竹。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文天祥 林朝崧 李俊民 史浩 姚鼐 罗洪先 贺铸 周必大 李商隐 苏颂 元稹 耶律楚材 黄裳 韩雍 王迈 齐己 宋庠 张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