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迹空山破杳冥,草荒石磴坐频经。
喷沙小雨衣前紫,贴水群峰屐底青。
僧院午炊饥鸟集,云根松卧蛰龙腥。
同来吊古谁堪问,共拂苔痕读旧铭。
人迹空山破杳冥,草荒石磴坐频经。
喷沙小雨衣前紫,贴水群峰屐底青。
僧院午炊饥鸟集,云根松卧蛰龙腥。
同来吊古谁堪问,共拂苔痕读旧铭。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诗人与友人彭孙贻一同游览秦驻山的景象。首句“人迹空山破杳冥”以空山无人、寂静至极的氛围开篇,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接着,“草荒石磴坐频经”一句,通过荒草覆盖的石阶,展现了山中自然生长的野趣,同时也暗示了访客之稀少。
“喷沙小雨衣前紫”描绘了细雨轻洒在衣裳上,仿佛给衣物染上了紫色,细腻地表现了雨天的湿润与清新。“贴水群峰屐底青”则将视线转向水面,群峰倒映水中,屐底所踏之处,仿佛也沾染了山色的青翠,展现了山水交融的和谐之美。
“僧院午炊饥鸟集”一句,通过中午僧院炊烟升起,吸引饥饿的鸟儿聚集的情景,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也体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云根松卧蛰龙腥”则以想象的手法,描述了山间云雾缭绕,松树下似乎有蛰伏的龙,其腥味弥漫,既富有神秘色彩,又增添了山林的生动感。
最后,“同来吊古谁堪问,共拂苔痕读旧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的追忆。面对古迹,无人可问,只能与友人共同拂去苔痕,阅读旧时的铭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