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时望雨,雨足复愿晴。
愿望迭相代,一心百虑并。
屈指岁月间,几日得畅情。
侧闻天地大,人犹有憾生。
谁能学蒙庄,逍遥物外征。
祈年时望雨,雨足复愿晴。
愿望迭相代,一心百虑并。
屈指岁月间,几日得畅情。
侧闻天地大,人犹有憾生。
谁能学蒙庄,逍遥物外征。
这首诗名为《愿晴》,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切关注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祈年时望雨,雨足复愿晴”描绘了人们在祈求丰收之年时,既希望雨水充足以滋润万物生长,又期待雨后天晴,以便农事活动顺利进行。这种愿望的双重性,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与对生活的实际需求。
接着,“愿望迭相代,一心百虑并”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可能同时怀有不同的愿望和忧虑,反映了生活中的多面性和内心的矛盾。
“屈指岁月间,几日得畅情”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难以满足。诗人感慨时光匆匆,即使有愿望得以实现的时刻,也往往短暂,难以持久地满足内心的渴望。
“侧闻天地大,人犹有憾生”揭示了宇宙的广阔与人生的有限,即便是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人类仍然会有遗憾与不满。这句诗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以及对宇宙真理的探索。
最后,“谁能学蒙庄,逍遥物外征”引用了庄子的思想,表达了追求自由、超越物质束缚的愿望。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脱于世俗烦恼之外的生活态度,向往着像庄子那样,通过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