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即此路,花雨见空台。
刹尽南朝建,经多西土来。
碑荒残藓合,僧定野棠开。
了悟身如幻,何须访劫灰。
人天即此路,花雨见空台。
刹尽南朝建,经多西土来。
碑荒残藓合,僧定野棠开。
了悟身如幻,何须访劫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寺院景象,充满了对佛教哲学的深刻思考。首句“人天即此路”,点明了通往精神世界的道路,暗示了寺庙作为心灵归宿的意义。接着,“花雨见空台”一句,以花雨象征着佛法的普照,空台则寓意着超脱世俗的境界,两者相映成趣,展现了佛教中“空”的哲学思想。
“刹尽南朝建,经多西土来”两句,通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强调了佛教在不同地域和时代中的传播与融合,体现了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暗含了对佛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感慨。
“碑荒残藓合,僧定野棠开”描绘了寺庙中古旧碑文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荒碑上的青苔与盛开的野棠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又暗示了生命与自然的永恒循环。僧人的禅定与自然的生机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命力的氛围。
最后一句“了悟身如幻,何须访劫灰”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人生本质的深刻理解——认识到自我如同梦幻般虚幻,无需过分执着于世事的变迁与消亡(劫灰),体现了佛教中对生死轮回的超然态度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安隐寺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佛教哲学思想,既展现了寺庙的庄严与宁静,又蕴含了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车场如市一声雷,震破双双两耳。
面血洒将黄马褂,几点鲜红竞美。
药雨无灵,弹烟空掷,枉学屠龙技。
大索不得,莫是远飏去矣。
却惭荆聂遗踪,虚无劳躅,如汝差可喜。
碎魄零魂犹战栗,屋上骂声又起。
巡警汗喘,赏悬百万,秦法殊难持。
燕云莽荡,暗杀风潮未已。
春城丽影,秋思梦痕,垂杨换几行色。
但看絮飘花落,波翻纵鱼食。心如寄,身似客。
忍沸冷、惯参禅寂。更休道、绝世风华,动地声藉。
回记少年场,洞观山川,名字旧题壁。
惆怅蔽云明月,多愁庾郎宅。江南远,哀断陌。
想故苑、渐成陈迹。画堂迥、雨卷珠帘,梁燕曾识。
宝瑟弹冰,琼壶敲月,人天一例悲秋。
记江南载酒,似小杜扬州。
有前度冷莺犹说,挥金意气,惜玉风流。恨悠悠。
便逐歌云,飞上秦楼。横塘暮雨,算而今听到孤舟。
漫写怨琵琶,小怜无恙,重见湾头。
谁信东园梦醒,花间蝶、不解春愁。
乞坤灵、鸳谱璇宫,双证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