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株何年碎霹雳,嶙峋骨蜕苍龙脊。
在手漓然毛羽轻,细理蹙波肤浅白。
日沈虞渊爝火息,忽然是物标灵迹。
荧荧焱焱光怪生,洞达通明烛幽仄。
清冰一片悬秋空,返景金波摇水碧。
又如白露泻银河,新月离三闪初魄。
照乘已后黄支珠,烛室谁推大秦璧。
吾闻凡木韫真火,以水迫之或成石。
积精残焰不肯死,夺月骈星生玓瓅。
大壑深潭夜将午,神宝高飞下雷雨,谁其致之白龙母。
于嗟乎握瑜怀瑾士岂无,每抱幽光化为土。
枯株何年碎霹雳,嶙峋骨蜕苍龙脊。
在手漓然毛羽轻,细理蹙波肤浅白。
日沈虞渊爝火息,忽然是物标灵迹。
荧荧焱焱光怪生,洞达通明烛幽仄。
清冰一片悬秋空,返景金波摇水碧。
又如白露泻银河,新月离三闪初魄。
照乘已后黄支珠,烛室谁推大秦璧。
吾闻凡木韫真火,以水迫之或成石。
积精残焰不肯死,夺月骈星生玓瓅。
大壑深潭夜将午,神宝高飞下雷雨,谁其致之白龙母。
于嗟乎握瑜怀瑾士岂无,每抱幽光化为土。
这首《夜光木歌》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描绘一株奇特的夜光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与对生命不灭精神的思考。
诗中首先描述了夜光木的形态,枯朽的树干仿佛是被雷电劈裂而成,裸露的树皮如同苍龙的脊骨,细腻的纹理和浅白色的皮肤,赋予了它独特的质感。接着,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夜光木比作熄灭的爝火,突然间展现出奇异的光芒,如同荧荧的火焰,照亮了幽暗的角落。这光芒变幻莫测,时而像清澈的冰晶在秋空中悬挂,反射出金波般的光芒;时而又如银河中的白露,新月初升时的光辉,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诗人进一步将夜光木的光芒与珍贵的宝石相比较,如黄支珠(一种古代珍稀宝石)和大秦璧(古代中国对外国宝石的称呼),强调其价值非凡。同时,诗人也提到了“凡木韫真火”的概念,即平凡的树木中蕴含着不灭的生命力,即使在水的压迫下,也能转化为坚不可摧的石头。这种生命力在夜光木上得到了体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能释放出夺目的光彩,如同月明星辉,散发出美丽的光环。
最后,诗人以“大壑深潭夜将午,神宝高飞下雷雨”描绘了夜光木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景象,暗示其神秘的力量。诗人感慨道,“谁其致之白龙母”,表达了对创造这一奇迹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借夜光木的形象,抒发了对拥有内在光芒却常被埋没的贤士的感慨,表达了对这些“握瑜怀瑾士”(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的赞美与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像夜光木一样,即使身处平凡,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化为不朽。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夜光木的美丽与神秘,也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内在力量以及对人才的颂扬,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洞察。
已雪又复雨,天寒行路难。
船中寒尚可,未若堰头寒。
已雨又欲雪,泥深行路迷。
岸边泥尚可,未若堰头泥。
官船买船逾十丈,终日牵攀仅能上。
小船不阔五尺者,大船塞之不容下。
堰夫惯见甘途污,轴胶缆断相号呼。
得钱赡家计未愚,不惜身如牛与猪。
人生劣可足衣食,何必来此堰头立。
昔闻老莱子,希年奉慈亲。
佯作小儿啼,斓斑綵衣身。
事有异天壤,予生何不辰。
三岁丧吾父,万里南海滨。
先君四难弟,今皆为古人。
五房伯仲十,独予登七旬。
道路谩奔走,灯火徒苦辛。
此诗比蓼莪,一吟一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