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秋将暮,云山日未残。
水枯回棹涩,家远得书难。
事少恣高卧,年衰但强餐。
乘槎沧海上,昨夜梦长安。
客路秋将暮,云山日未残。
水枯回棹涩,家远得书难。
事少恣高卧,年衰但强餐。
乘槎沧海上,昨夜梦长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面对秋日将尽,云山未尽的景象时的感慨与心境。首联“客路秋将暮,云山日未残”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末冬初的旅途中所见之景,既有季节更替的自然之美,也暗含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的深意。颔联“水枯回棹涩,家远得书难”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水位下降使得船只回航变得困难,而远方的家与亲人,只能通过书信维系,却因距离遥远而难以传递消息,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
颈联“事少恣高卧,年衰但强餐”转而描写诗人在生活中的状态,事少意味着清闲,但高卧未必是真正的安逸,而是可能蕴含着对现实的逃避。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衰弱,只能勉强进食,这既是对个人身体状况的描述,也是对生命老去的感慨。尾联“乘槎沧海上,昨夜梦长安”则以浪漫的想象结束全诗,乘着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航行,仿佛回到了心中的理想之地——长安,这里既是历史上的都城,也是诗人精神的归宿。这一梦境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亲情、友情的深切思念,更有对自我处境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
昔人已劝莫登楼,年少登楼应白头。
鳷鹊雪残冰尚泮,蓬莱云静月如流。
灯棚影阔明千里,乐部声长在十洲。
万物莫如公最乐,诗情应祇为民忧。
碧玉多朝风,萧洒不及夜。
沧溟月飞出,碎影如刻画。
爱君有素节,霜雪不凋谢。
无言静相对,似欲闻情话。
城上已三更,欲归犹未罢。
朝日薰酣晨露洗,中林入夜幽香起。
烛与花明月影中,月和烛照花阴里。
光华混杂不可认,刻画虽工难比似。
烛偏月下花亦别,疏影横从俱可喜。
使君白头衰久矣,空惜流年去如水。
作诗与花雪羞耻,多材自属佳公子。
青春九十今能几,不当祇作常时比。
莫令俗事一关心,可厌浩歌频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