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欲乘槎去,间阔几仙尘。
乾坤炯炯不夜,造化抑何神。
谁道二分无赖,到处一轮都满,天未始私人。
今夕果何夕,非夏亦非春。风露下,明作哲,圣之清。
纷纷浮世代谢,燕客与鸿宾。
欢恨离愁尽扫,谢赋鲍诗高束,一枕听严更。
尔自屋梁落,吾已醉醺醺。
久欲乘槎去,间阔几仙尘。
乾坤炯炯不夜,造化抑何神。
谁道二分无赖,到处一轮都满,天未始私人。
今夕果何夕,非夏亦非春。风露下,明作哲,圣之清。
纷纷浮世代谢,燕客与鸿宾。
欢恨离愁尽扫,谢赋鲍诗高束,一枕听严更。
尔自屋梁落,吾已醉醺醺。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的作品,名为《水调歌头·其十四再和》。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久欲乘槎去,间阔几仙尘。"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长期以来就想要摆脱尘世的愿望,追寻那些隐逸在远古的仙境。
"乾坤炯炯不夜,造化抑何神。" 描述的是宇宙间光明磅礴的景象,以及对造物主宰力量的质疑和敬畏之情。
"谁道二分无赖,到处一轮都满,天未始私人。" 这几句通过比喻月亮,表达了诗人认为世间万物平等,没有偏私,每个人都能看到同一个圆满的月亮,天地不偏向任何个人。
"今夕果何夕,非夏亦非春。风露下,明作哲,圣之清。" 诗中“今夕”指的是当前的夜晚,这个夜晚与众不同,不属于四季中的任何一个。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感受到了智慧和圣洁的气息。
"纷纷浮世代谢,燕客与鸿宾。欢恨离愁尽扫,谢赋鲍诗高束,一枕听严更。" 这段描述了世事变迁,人间情感的复杂,以及诗人的朋友和远方来的宾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朋友之间深厚感情的珍视,同时也提到自己已经摆脱了一切烦恼,专心致志地听着严嵩的音乐。
"尔自屋梁落,吾已醉醺醺。"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向朋友表达,虽然你可能还在屋檐下徘徊,但我已经沉浸在美好的音乐和酒精中,感到心满意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同时,这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修养和审美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