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
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
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
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
聒乱我不寐,每夕但欲明。
天地且容畜,憎恶唯人情。
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
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
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
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
聒乱我不寐,每夕但欲明。
天地且容畜,憎恶唯人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蚯蚓》,通过对蚯蚓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独特感悟。首句“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形象地刻画了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情景,其进退自如,看似充满生机。接下来,“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运用比喻,将蚯蚓与龙相提并论,表达其自视甚高,渴望得到更高的地位或认可。
然而,“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揭示了蚯蚓的困境,它虽然自比龙,却无法拥有龙的威严和显赫,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或同类的某种无奈和遗憾。接着,“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通过蝼蛄的叫声,暗示了周围环境对蚯蚓的冷漠,即使有同伴,也无法改变其被忽视的命运。
最后两句“聒乱我不寐,每夕但欲明”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绪,蚯蚓的嘈杂声使他难以入眠,他渴望理解与认同,希望在世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全诗以自然界的生物为载体,寓言式地反映了人世间的不公和个体的挣扎,体现了梅尧臣深沉的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