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蚯蚓》
《蚯蚓》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

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

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

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

聒乱我不寐,每夕但欲明。

天地且容畜,憎恶唯人情。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qiūyǐn
sòng / méiyáochén

qiūyǐnzàixuéchūsuōchángyíng

lóngpánpánlóngmíngmíng

wèilónghèntóujiǎoshēng

lóuguōxiāngzhùcǎogēntíngshēng

guōluànmèiměidànmíng

tiānqiěróngchùzēngèwéirénqíng

注释
蚯蚓:一种土壤中的环节动物。
泥穴:蚯蚓生活的洞穴。
龙蟠:形容龙盘曲的姿态。
蝼蝈:昆虫名,类似蟋蟀。
憎恶:极度讨厌或厌恶。
人情:人的感情,这里指人类对蚯蚓的反感。
翻译
蚯蚓在泥土洞穴中,进出时身体胀缩仿佛满盈。
如同盘曲的龙,它的活动也如龙的盘旋,它的鸣叫也仿若龙吟。
它自以为能与龙相提并论,只遗憾没有长出龙的角。
蝼蛄似乎也在帮腔,草根下的声音从未停止。
这嘈杂使我难以入眠,每晚只求能有些许安宁。
天地或许能容纳万物,唯有人类的情感充满厌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蚯蚓》,通过对蚯蚓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独特感悟。首句“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形象地刻画了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情景,其进退自如,看似充满生机。接下来,“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运用比喻,将蚯蚓与龙相提并论,表达其自视甚高,渴望得到更高的地位或认可。

然而,“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揭示了蚯蚓的困境,它虽然自比龙,却无法拥有龙的威严和显赫,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或同类的某种无奈和遗憾。接着,“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通过蝼蛄的叫声,暗示了周围环境对蚯蚓的冷漠,即使有同伴,也无法改变其被忽视的命运。

最后两句“聒乱我不寐,每夕但欲明”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绪,蚯蚓的嘈杂声使他难以入眠,他渴望理解与认同,希望在世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全诗以自然界的生物为载体,寓言式地反映了人世间的不公和个体的挣扎,体现了梅尧臣深沉的人生哲思。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寄任司训

不见任公子,飘飘旅客魂。

苦吟惟白发,生计有清尊。

散吏真兼隐,荒城不异村。

人间好事者,谁到广文门。

(0)

过子容有怀献吉

故友何人在,常时独尔游。

停杯思北海,跃马为南州。

雨助鸣蛩夕,风惊过雁秋。

有怀俱不减,携手重迟留。

(0)

送范以载之南京

不见君山面,看君意独哀。

曾陪竹林醉,今识仲容才。

骏马登台去,苍生揽辔来。

春江暮云树,愁望北帆开。

(0)

袁秀才书院芍药

亦是倾城色,开仍傍杏坛。

日迟深院落,风转曲阑干。

不恨先桃李,皆言胜牡丹。

春华惟在此,游客好相看。

(0)

游坚山阮生谈西岩险绝予未尝到

闻尔西岩上,经行此路艰。

风高吹独立,云细袅难攀。

目送千峰尽,身随一鸟还。

更传僧八十,终日闭松关。

(0)

寄焦太史蕴德

抱璞声名旧,逢时意气殊。

麒麟出天厩,騕袅在云衢。

世史称司马,英词继董孤。

遥知东观里,终日会文儒。

(0)
诗词分类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诗人
许晓轩 刘振美 任锐 余文涵 孙中山 孔稚珪 汪精卫 聂绀弩 朱孝臧 耶律倍 吴佩孚 马一浮 张瑞玑 溥心畬 周钟岳 张元济 许世英 吴宗慈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