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水如明镜,杨枝是细腰。
宅边宜有此,花外不堪飘。
昔在长杨苑,因风拂灞桥。
桥西几攀折,今日抚柔条。
池水如明镜,杨枝是细腰。
宅边宜有此,花外不堪飘。
昔在长杨苑,因风拂灞桥。
桥西几攀折,今日抚柔条。
这首诗描绘了柳树在池塘边生长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和谐之美。首句“池水如明镜”以明镜比喻清澈的池水,形象地展现了水的清澈透明,为整个画面奠定了清新雅致的基调。接着,“杨枝是细腰”一句巧妙地将柳枝比作细腰,生动地描绘出柳枝轻盈柔软的姿态,仿佛在水中轻轻摇曳,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感。
“宅边宜有此,花外不堪飘”,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的喜爱之情。他认为柳树适合种植在住宅附近,而其飘落的柳絮则不适合在花丛之外飘散,强调了柳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它对美化环境的独特贡献。
“昔在长杨苑,因风拂灞桥”,这两句通过回忆历史上的场景,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长杨苑和灞桥都是古代著名的地点,诗句中提到的“因风拂灞桥”,不仅展现了柳树随风轻摆的姿态,也暗示了柳树与历史文化的深厚联系。
最后,“桥西几攀折,今日抚柔条”两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场景,表达了对柳树生命力的赞美。过去的柳树可能被人们攀折,但如今诗人却能轻抚其柔条,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尊重与珍惜,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柳树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融合,表达了诗人对和谐自然环境的热爱与向往。
西白名山处,那堪踏雪观。
四围银世界,一色玉峰峦。
夜色和天冷,清辉放月寒。
溪梅初一二,著意为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