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过太湖石塘三首·其一》
《过太湖石塘三首·其一》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才转船头特地寒,初无风色自生湍。

堤横湖面平分白,水拓天围分外宽。

一镜银涛三万顷,独龙玉脊百千蟠。

若为结屋芦花里,月笠云蓑把钓竿。

(0)
翻译
刚刚转过船头,忽然感到一阵寒意,虽然没有风,水流却自行湍急起来。
湖堤横卧在湖面上,将湖水分成两半,显得格外洁白开阔。
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出三万顷波光粼粼的银涛,湖中的独龙舟如玉脊般蜿蜒曲折。
如果能在芦花丛中建一座小屋,戴着月笠,披着云蓑,手持钓竿,该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注释
才:刚刚。
转:转动。
特地:突然。
寒:寒冷。
初:起初。
无:没有。
风色:风势。
自:自行。
生:产生。
湍:湍急。
堤:湖堤。
横:横卧。
湖面:湖水表面。
平分:平均分开。
白:洁白。
水拓:湖水扩展。
天围:天空环绕。
分外:格外。
宽:宽阔。
一镜:一面镜子。
银涛:银色波涛。
三万顷:极言广阔。
独龙玉脊:形容舟身如玉质龙脊。
百千蟠:形容舟身弯曲众多。
若为:如何能。
结屋:建造房屋。
芦花:芦苇花。
月笠:月形的斗笠。
云蓑:云纹的蓑衣。
把钓竿:持钓鱼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太湖石塘的雄伟与诗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开篇“才转船头特地寒,初无风色自生湍”两句,用“寒”字形容水面之冷,通过对比突显出水流的自然湍急,没有被外界风力所影响。

接着,“堤横湖面平分白,水拓天围分外宽”进一步描绘了湖面的开阔与堤岸的横亘,以及水天一色的辽阔和深远。这里“白”字用来形容堤岸之清晰,而“宽”则指代了视线之开阔,体现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

第三句“我镜银涛三万顷,独龙玉脊百千蟠”中,“一镜”比喻湖面如同明净的镜子,反射出波光粼粼的银色涛流,数量之多用“三万顷”来形容,而“独龙玉脊百千蟠”则是对山脉蜿蜒起伏的生动描绘,通过“独龙”的比喻和“玉脊”的美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最后,“若为结屋芦花里,月笠云蓑把钓竿”则是诗人的情感寄托。这里的“若为结屋芦花里”表达了一种隐居的愿望,而“月笠云蓑把钓竿”则是在描绘夜晚捕鱼的情景,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精妙的语言和生动的想象,把读者带入一个既壮观又幽深的自然世界,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是一幅极具画意的山水诗篇。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拟铁笛先生游虎丘得开字韵

九月九日天无雨,携妓游山亦快哉。

铁笛一声厓石裂,银门多为菊花开。

空池剑气干丹极,古寺芙蓉照紫苔。

爱杀月明江路静,画船箫鼓缓歌回。

(0)

效刘屏山作十二相属歌

鼷鼠不发千钧机,衅钟无罪牛何之。

大人虎变不可测,狡兔死窟元来痴。

龙梭悬壁风雷起,常山蛇行首应尾。

服车良马时使欤,触藩羸羊势然耳。

楚人冠猴事有无,鸡肋取食难为图。

累累堪笑丧家狗,慎勿远效辽东猪。

(0)

姚子章人回知骑从在杭即欲渡江一见递中得书闻已归玉山中遂成怅然因寄

闻住西湖十日还,冷泉亭下水潺湲。

钱塘东去直到海,于越南来总是山。

情逐断猿明月夜,兴随孤鸟白云间。

玉山池馆花无数,应待幽人一破颜。

(0)

分得乌夜啼送朱长元赴胶州同知

城头乌夜啼,还过上林栖。

上林高树多好枝,归飞哑哑东复西。

起看江月沈江底,使君远游中夜起。

软红陌上踏青阳,快马犹龙车似水。

乌夜啼,啼送君。

驱车出门风欲薰,东方日出如车轮。

(0)

过麋洲书舍寄葛青城

重来问讯东桥竹,竹里锄云结草堂。

隔草淮山当雁汊,半陂春水护麋场。

交游契阔频搔首,今古兴亡一断肠。

田野不妨聊卒岁,宦途何处是康庄。

(0)

太湖晚泊

震泽三万六千顷,日月出没波涛中。

冰壶寒浸林屋洞,青壁下嵌冯夷宫。

霜林人家橘子熟,晚饭柁楼菰米红。

羽仙黄鹤时相过,知是银河一窍通。

(0)
诗词分类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诗人
石评梅 卜商 言偃 宰予 仲由 子贡 子有 仲弓 伯牛 闵子 蔡文姬 孟子 孔伋 曾子 颜回 北宋·张载 阮咸 王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