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浮海青,蜀山粘雪白。
两山相西东,渺渺万里隔。
一官谁卑高,博士省中客。
岁月成后先,去住作分拆。
先生何时来,六经尚遗泽。
衣钵肯付我,颇任弟子责。
须髯襄阳翁,龙凤出窟宅。
典刑耆旧内,卿月耀词伯。
归路入西湖,官梅已堪摘。
好将软红书,博此千顷窄。
夷吾王郎孙,江左书竹帛。
临风失惊呼,看刷九霄翮。
吴山浮海青,蜀山粘雪白。
两山相西东,渺渺万里隔。
一官谁卑高,博士省中客。
岁月成后先,去住作分拆。
先生何时来,六经尚遗泽。
衣钵肯付我,颇任弟子责。
须髯襄阳翁,龙凤出窟宅。
典刑耆旧内,卿月耀词伯。
归路入西湖,官梅已堪摘。
好将软红书,博此千顷窄。
夷吾王郎孙,江左书竹帛。
临风失惊呼,看刷九霄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吴山和蜀山在远方相对而立,山间隔着万里长江。诗人通过这两座山的高低和雪的白色,象征性地表达了官职的高低和学问的深浅。接着,诗人提到“博士省中客”,可能是在强调某种身份或者学术地位。
在接下来的几句,“岁月成后先,去住作分拆”表明时间流逝带来了许多变化,而人们对于过去和现在的认知也随之改变。诗人询问先生何时来访,并强调六经(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的智慧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衣钵肯付我,颇任弟子责”显示了对传承和责任的重视。而“须髯襄阳翁,龙凤出窟宅”则是形容人物或事物的尊贵与神秘。接着,“典刑耆旧内,卿月耀词伯”中,诗人提到了法律和古老的内在,以及对文学才能的赞誉。
最后几句“归路入西湖,官梅已堪摘。好将软红书,博此千顷窄。夷吾王郎孙,江左书竹帛”描绘了一场别离的情景,其中提到了西湖、官梅、软红书以及江左的书信。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也反映出他对于学问、责任、法律和文学才华等方面的思考。通过对比山川、雪和梅花,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