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发风狂,趯倒饭床。挨脚脱漏,倒翻筋斗。
坏佗临济一生禅,哑却盘山三昧口。
有时好,未必好。有时恶,未必恶。有时把个破木铎。
大悲院里赶村斋,直至而今无摸索。
热发风狂,趯倒饭床。挨脚脱漏,倒翻筋斗。
坏佗临济一生禅,哑却盘山三昧口。
有时好,未必好。有时恶,未必恶。有时把个破木铎。
大悲院里赶村斋,直至而今无摸索。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普化的和尚形象,他行为举止奇特,动作夸张,如“热发风狂”、“趯倒饭床”,显示出他的不拘小节和放荡不羁。他的禅修方式独特,甚至让临济和盘山两位禅宗大师的教诲都显得无言以对,显得深不可测。
“坏佗临济一生禅,哑却盘山三昧口”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普化和尚的禅悟超越了常规,使得临济和盘山的禅学智慧在他面前显得无从表达。这种对比突显了他的非凡境界。
“有时好,未必好。有时恶,未必恶”表达了普化和尚行事难以捉摸,时而看似出格,实则可能蕴含深意。他手持破木铎,行走在大悲院中,引领村民参与斋戒活动,这种行为虽然朴素,但却充满慈悲与教化的力量。
最后,“直至而今无摸索”暗示普化和尚的智慧深邃难测,连他自己也在不断探索和领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空间。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赞美了普化和尚的独特禅修风格和深刻佛法理解。
晴得一霜晴更稳,饱饭不怕伏虎岭。
山高积雪冻犹在,昨日空惊雪画本。
日烘高树玉槎牙,时有冰花堕无影。
纷纷垂丝白海棠,得冷时能略苏醒。
可怪此君大曲折,向人雅拜欲求拯。
拥袍公子亦吟雪,岂识山中有此景。
笪桥烛下写诗成,一尊独酌谁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