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冲虚侍宸王文卿像赞》
《冲虚侍宸王文卿像赞》全文
宋 / 白玉蟾   形式: 赞  押[灰]韵

醉持铁尺叫风雷,玉帝纶言召两回。

到得人间无鬼蜮,依然长啸入西台。

(0)
注释
铁尺:这里可能象征权力或坚定的决心。
玉帝:古代神话中的天庭最高统治者。
纶言:帝王的诏书或命令。
两回:两次。
翻译
我醉后挥舞铁尺唤起风雨雷电
天庭玉帝两次下达命令召见我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白玉蟾的作品,名为《冲虚侍宸王文卿像赞》。从艺术风格和用词上看,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王文卿形象的高度赞美。

"醉持铁尺叫风雷"一句,以一种超脱凡尘的姿态,描绘出王文卿手握铁尺,似乎在与天地自然之声相呼应。这里的“醉”并非酒醉,而是对道法的醉心忘我,以及对天命的顺从和归属。"玉帝纶言召两回"则表明王文卿不仅受到人间尊崇,更得到了玉皇大帝的两度召唤,显示了其在神仙界的地位非凡。

"到得人间无鬼蜮"这一句,则是说王文卿来到人间后,便没有任何妖魔鬼怪敢于接近。这个“无鬼蜮”隐含着一种清净和圣洁的境界,反映出诗人对王文卿道德高尚、神通广大的敬仰。

"依然长啸入西台"最后一句,以“依然”二字表达了一种持续不变的状态,"长啸"则是形容一种悠长而深远的声音,"西台"可能暗指仙界或道教中的某个特定位置。整句话描绘出王文卿即便在人间,也能保持其超脱尘世、与天地同鸣的神圣形象。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王文卿形象的高度美化,展现了作者对于道教仙境和修行成就者的无限向往。诗中的意境辽阔,语言华丽,充分表现出了作者的才情与鉴赏力。

作者介绍
白玉蟾

白玉蟾
朝代:宋   字:如晦   号:琼琯   籍贯:南宋时   生辰:1134~1229

白玉蟾(1194-1290),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猜你喜欢

挽程伯禹·其一

盛德师千古,高名满四方。

位登三品贵,身任百夫防。

公在衣冠重,公归远近伤。

哀荣终始事,褒典在徽章。

(0)

和赵师日韵二首·其一

佳士温其玉,相亲意豁如。

窗前千个竹,灯下一编书。

交道无穷达,人情自密疏。

清风明月夜,或可访吾庐。

(0)

念奴娇.海棠时过江潭

晓来雨过,正海棠枝上,胭脂如滴。

桃杏不堪来比似,信是倾城倾国。

藏韵收香,谁能描貌,阁尽诗人笔。

从教睡去,为留银烛终夕。

不待过了清明,绿阴结子,无处寻春色。

簌簌轻红飞一片,便觉临风凄恻。

莫道无情,嫣然一笑,也似曾相识。

惜花无主,自怜身是行客。

(0)

题徐参议所藏唐人浴儿图

右相尝惭呼画师,技痒仍复拈毛锥。

逼真谁作此赝本,亦有妙意生妍姿。

中庭燕坐必主妇,绿云高髻香罗衣。

嫣然嫔妾左右侍,前浴能言丹凤雏。

娉婷及笄女公子,素腕拥项相携扶。

两两为朋四髫龀,乳卢随逐相谐嬉。

掌中看珠二少艾,捧腮却立鸦鬟奴。

屏间拥膝袖玉笋,疑是梦阑颦翠眉。

侧身背面按筝者,冰肌绰约不自持。

床前跪起各姝丽,为儿理发抆涕洟。

有犬斓斑受摩抚,与人习熟无猜疑。

梳妆淡薄服制古,如见永徽贞观时。

若非侯家及主第,人物无此美且都。

荆钗布襦小家妇,生子不如山下麑。

(0)

壬子春罗端长赠别

忆昔始相识,公归自中都。

时方擢上第,绿发青衫纡。

论交兄弟间,意气和笙竽。

瑰文得要揽,快语相为娱。

一别间何阔,流年走旸乌。

高情自浩浩,风骨乃仙癯。

顾我蒲柳姿,雪霜凝鬓须。

回思鸿雁行,泪落衣袖濡。

相逢慰栖迟,此道评精粗。

稔闻充素蕴,诸老推通儒。

又知治剧县,民瘼删繁须。

清才为世用,洗目亨天衢。

监州尚小试,称屈非超踰。

叩门喜重来,新诗遗明珠。

倾倒念有陈,草具陪觞壶。

自愧学不讲,议论无根株。

殷勤谢雅贶,披索中肠枯。

壮志已怆悢,俗情厌崎岖。

正须心所欣,日与镌迂愚。

奈何复作远,揽袂还踌躇。

公犹寄异邦,同是江南区。

但虑怀与安,久客非良图。

终当念坟墓,速归三径芜。

昨言亦云然,岁寒勿盟渝。

(0)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

香风隔岸闻。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

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可朋 金俊明 陈文述 贺兰进明 虞仲文 舒元舆 焦循 刘定之 李从善 嵇璜 鲍令晖 李元度 裴秀 傅尧俞 孔绍安 王播 范泰 林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