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多时不入城,入城犹未炷炉熏。
忽吹淮水千峰雨,不费钟山半朵云。
桑叶秧苗俱起舞,葵花萱草亦欢欣。
尚书款送公归去,留下丰年二十分。
大士多时不入城,入城犹未炷炉熏。
忽吹淮水千峰雨,不费钟山半朵云。
桑叶秧苗俱起舞,葵花萱草亦欢欣。
尚书款送公归去,留下丰年二十分。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自然界中祈求降雨的场景,并通过对比和对仗,展现了大自然对人间需求的回应。诗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如“忽吹淮水千峰雨”、“不费钟山半朵云”,表明作者对自然之美、自然力量的尊重与赞叹。
“大士多时不入城,入城犹未炷炉熏。”这两句开篇便描绘出一位高洁修养的大士平日里很少进入城市,而当他进入城市时,还没有开始进行什么特别的祭祀活动。这里塑造了一位与世俗隔绝,专注于精神追求的大士形象。
“忽吹淮水千峰雨,不费钟山半朵云。”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大自然无需繁复仪式便能赐予丰沛之雨的神奇。淮水是长江流域的一部分,而“千峰”则形象地描绘出雨水如同千峰连绵不断,强调了雨量之丰富。
“桑叶秧苗俱起舞,葵花萱草亦欢欣。”这两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示了大自然界对降雨的喜悦。桑树、秧苗、小草小花在雨水滋润下共同庆祝,表现出生命力旺盛与生机勃勃的情景。
“尚书款送公归去,留下丰年二十分。”最后两句则传达了大士祈雨成功后被官府礼送离去,并留下了对未来丰收的美好祝愿。这里的“丰年”指的是农业生产的丰富收成,而“二十分”可能是比喻用语,表示十分充足。
整首诗通过大士祈雨和自然界的互动,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依赖。
翠尊芳约,尽西清、当日鸣珂仙侣。
五载分张今更合,宛尔柯亭联步。
语燕催程,闲鸥唤客,便好挐舟去。
湖楼遥指,小栏红湿疏雨。
堪羡昆阆归来,横塘卜筑,妙得沧浪趣。
稚柳娇莺门巷接,最是金阊佳处。
波软风柔,酒浓歌脆,准拟从君住。
明朝相望,片帆空隔烟浦。
晓寒欺绣幕。过啼鴂光阴,离愁萧索。新词寄归鹤。
奈书传阆苑,信音辽邈。纤枝翠络。
料此际、垂垂绽萼。
尽飘零、客燕天涯,长忆紫茸檐角。兰杓。
浮红泛绿,摘艳吟香,与花同酌。华胥梦觉。
赏心事,忍抛却。
想闲庭多少,游蜂戏蝶,未肯襟期漫托。
但年年、吹冷东风,自开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