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来珠海米如珠,万石今看满石湖。
直道信知千载在,乐郊真觉此邦殊。
德如风草人皆偃,令下泉源众所趋。
旧是龙岩山下住,白头归作老农夫。
昨来珠海米如珠,万石今看满石湖。
直道信知千载在,乐郊真觉此邦殊。
德如风草人皆偃,令下泉源众所趋。
旧是龙岩山下住,白头归作老农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首句“昨来珠海米如珠,万石今看满石湖”以珠海的粮食丰盈景象为背景,隐喻社会的繁荣与富足。然而,“万石今看满石湖”中的“满”字,又暗示着某种饱和或过度的状态,预示着潜在的危机。
接着,“直道信知千载在,乐郊真觉此邦殊”两句,表达了对正直之道的坚守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里的“直道”象征着道德与正义,而“乐郊”则代表了理想的居住地或幸福的社会状态。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深切渴望。
“德如风草人皆偃,令下泉源众所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一句以“德如风草”比喻高尚品德如同春风般能影响人心,使人们心悦诚服;后一句则描述了政令如泉水般滋润人心,众人纷纷响应的情景。这两句不仅赞美了道德的力量和政策的影响力,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道德滑坡和政策执行不力的批评。
最后,“旧是龙岩山下住,白头归作老农夫”两句,以诗人自己的经历作为收尾。从“龙岩山下住”到“白头归作老农夫”,既是对个人生活轨迹的回顾,也是对人生沧桑的感慨。这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反映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挽银河、甲兵净洗,黄金印大如斗。
图开笔阵龙蛇舞,一片紫云新剖。
磨盾手、看运腕风生、著纸光穿透。芳塘半亩。
误鸭鸭呼群,鱼鱼避影,鸲鹆眼双溜。
临池坐,出水芙蓉吐秀。红丝漾得春皱。
郊原野色连天碧,不耐玉骢驰骤。
曾画否、合写个、淩波微步妃瘦。承平岁久。
喜横槊诗歌,轻裘风度,草圣妙无偶。
不信愁来早。自生成、如形共影,依依相绕。
一点灵根随处有,阅尽古令谁扫。
问散作、几般怀抱。
豪士悲歌儿女泪,更文园、善病河阳老。
感斯意,即同调。助愁尚有闲中料。
满天涯,晓风残月,夕阳芳草。
我亦人问沦落者,此味尽教尝到。
况早晚、又添多少。
眼底眉头担不住,向纱窗、握管还吟啸。
打一幅,写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