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云遍野朔风催,万顷晴光一夕回。
惨憺莫愁寒日处,通胧只在暝烟堆。
坐久不禁成独往,夜深常觉有人来。
春明未必能相似,谁遣繁花寂寞开。
同云遍野朔风催,万顷晴光一夕回。
惨憺莫愁寒日处,通胧只在暝烟堆。
坐久不禁成独往,夜深常觉有人来。
春明未必能相似,谁遣繁花寂寞开。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里景色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细腻感受。首句“同云遍野朔风催”,以“同云”和“朔风”勾勒出一片寒冷、阴沉的冬日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厚重的云雾所覆盖,被凛冽的北风所驱赶。接着,“万顷晴光一夕回”则巧妙地转折,暗示着一夜之间,这片寒冷的景象突然被晴朗的光芒所取代,呈现出一种从阴霾到光明的转变,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惨憺莫愁寒日处,通胧只在暝烟堆。”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这种转变的过程,即使在最寒冷、最阴暗的地方,也有一线光明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暗示着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也总有希望的曙光。接下来,“坐久不禁成独往,夜深常觉有人来。”则通过诗人的行动与感受,展现了他在这样的转变中内心的孤独与期待,仿佛在静谧的夜晚,他独自一人行走,却总能感受到某种神秘的力量或存在,给予他陪伴与指引。
最后,“春明未必能相似,谁遣繁花寂寞开。”则将视角转向对未来的想象与思考。诗人似乎在问,即便春天来临,是否能与这次的转变相媲美?而“谁遣繁花寂寞开”则表达了对这意外绽放的花朵的赞叹与疑问,花朵在寂寞中开放,似乎是在回应着某种召唤,或是自然界的某种规律与力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观察与深刻感悟,以及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与美好的精神追求。
江南贼来万室惊,太守仓卒呼乡兵。
翁持黄金募壮士,长殳短剑如坚城。
猛势凭陵贼远徙,众欲论功报天子。
老翁掉头不相顾,独弄鱼竿下烟水。
君不见古时鲁仲连,一书飞矢聊城全。
功成却赏蹈东海,慷慨长为人所怜。
翁今持此廉退节,何惭青史共称贤。
中秋万古月,城阙玩每同。
今年展奇观,对此空山中。
圆魄出东岭,海气开洪濛。
长风扫浮翳,清辉荡遥空。
吴山翠千点,错列指顾中。
澄江动虚影,下彻鼋鼍宫。
天地同一色,苍茫浩无穷。
顾兔露其爪,冥冥避高鸿。
把酒发商歌,声激河汉东。
古今一瞬息,过客犹转蓬。
而我寓宇内,薨薨侣微虫。
生存不自乐,溘死徒忡忡。
鸡鸣且莫寝,坐迟初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