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长门泪暗流,毡城春似汉宫秋。
琵琶强劝单于酒,酒正酣时妾正愁。
回首长门泪暗流,毡城春似汉宫秋。
琵琶强劝单于酒,酒正酣时妾正愁。
这首《昭君怨》由元末明初诗人王翰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巧妙融合,展现了昭君出塞的悲壮与无奈。
“回首长门泪暗流”,开篇以“长门”这一典故,暗示昭君离开皇宫,内心充满了不舍与哀伤。长门原指汉武帝时期陈皇后被冷落居住的地方,此处借指昭君离开皇宫的凄凉场景,泪水在心中流淌,形象地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毡城春似汉宫秋”,对比鲜明,将毡城(即匈奴的居住地)的春天比喻为汉宫的秋天,春与秋的反差,既突出了环境的差异,也暗示了昭君从繁华到荒凉的转变,以及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琵琶强劝单于酒”,琵琶是古代汉族传统乐器,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或离别之苦。昭君被迫在宴会上弹奏琵琶,劝酒给单于,表面上是礼仪之举,实则是内心情感的挣扎与痛苦的体现。这一细节深刻揭示了昭君作为女性在政治联姻中的被动与牺牲。
“酒正酣时妾正愁”,在宴席上,酒至半酣之时,昭君的心中却充满了愁绪。这不仅是对当前处境的无奈,更是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与恐惧。通过这一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昭君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她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沉的历史感,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有对时代变迁的反思。王翰以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昭君出塞的悲剧色彩,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
典籍开书府,恩荣避鼎司。
郊丘资有事,斋戒守无为。
宿雾蒙琼树,馀香覆玉墀。
进经逢乙夜,展礼值明时。
勋共山河列,名同竹帛垂。
年年佐尧舜,相与致雍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