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禅宫林木稠,肩舆此日试追游。
山僧漫见客来喜,啼鸟不知春去愁。
封禅碑残苔藓合,洗肠池在石泉幽。
此行未尽登临兴,又逐归云度岭头。
南岳禅宫林木稠,肩舆此日试追游。
山僧漫见客来喜,啼鸟不知春去愁。
封禅碑残苔藓合,洗肠池在石泉幽。
此行未尽登临兴,又逐归云度岭头。
这首明代诗人王超的《游南岳》诗,描绘了作者在南岳禅宫的游览经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之美。
首句“南岳禅宫林木稠”,以“稠”字生动地描绘出南岳禅宫周围树木茂密的景象,为读者勾勒出一片静谧而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接着,“肩舆此日试追游”一句,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和方式,肩舆(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的使用,增添了旅途的轻松与雅致。
“山僧漫见客来喜,啼鸟不知春去愁。”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山僧的喜悦与啼鸟对春逝的不解,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封禅碑残苔藓合,洗肠池在石泉幽。”封禅碑上的苔藓覆盖,洗肠池旁的石泉幽静,这些细节描绘了历史的痕迹与自然的宁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沉淀与生命的循环。
最后,“此行未尽登临兴,又逐归云度岭头。”表达了作者虽已结束游览,但心中仍留恋山水之美的情感,仿佛随着归云,再次踏上了回程,留下了一丝不舍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南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以及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