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洛下春游盛,两处风光属一家。
不独都人瞻几杖,笑迎唯有满城花。
河阳洛下春游盛,两处风光属一家。
不独都人瞻几杖,笑迎唯有满城花。
这首诗描绘了河阳与洛阳两地春日游赏的盛况,以及文潞公回归洛阳时受到的热烈欢迎。诗人巧妙地将文潞公与洛阳的风光、民众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和谐与尊崇的氛围。
“河阳洛下春游盛”,开篇即点明了地点与时节,河阳与洛阳在春天里迎来了游赏的高峰。这里的“盛”字,不仅描绘了春日景色的繁茂,也暗含了人们欢聚一堂的热闹场面。
“两处风光属一家”,进一步说明了文潞公与这两地的特殊关系,他不仅是这里的主人,也是这两地风光的享有者。这种归属感,既体现了文潞公的身份地位,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不独都人瞻几杖”,“都人”指的是都城的居民,这里通过“瞻几杖”这一细节,形象地描绘了文潞公受到尊敬和崇拜的情景。几杖是古代尊老的象征,此处用来形容文潞公,既突出了他的年长身份,又强调了他的德高望重。
“笑迎唯有满城花”,最后两句以“满城花”来比喻整个城市,生动地展现了文潞公归来时,满城百姓以鲜花相迎的场景。这里的“笑迎”,不仅表现了人们的喜悦之情,更体现了他们对文潞公的热烈欢迎和深深敬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文潞公与河阳、洛阳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他受到的崇高礼遇,是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
女夷争名亦早计,凌寒破腊回春意。
不待梅花送消息,细风平日先妍媚。
野塘冰鱼翻暖绿,官桥烟柳摇寒翠。
佳人青鬓耐时节,彩幡初贴宜春字。
唯有朱颜不我留,岁月翩翩定容易。
柳车载穷安肯行,若华翳日何当试。
忆昨狂心逐蝴蝶,踏月追春藉花睡。
如今佩犊老东冈,杏花菖叶催田事。
眼看风光搔白头,斜阳抱来空多思。
君不见广文博士老郑虔,才名四十寒无毡。
又不见汉阳计吏赵明叔,文章不如一囊钱。
胸中道腴五味足,外虽枯槁中芳鲜。
不妨止有书一束,索米未肯侏儒贤。
平生固用笔耕尔,行发墨颖收丰年。
会当少见会稽绶,勿嗟已卖琅琊田。
玉斧修轮灭玷痕,金精铸魄凝寒清。
缀云都去秋心净,囊露新添夜眼明。
气接瑶台端可御,地漫银汉定谁倾。
何时天竺山前路,细听烟崖坠子声。
寒郊独往兴悠哉,问讯山翁破腊回。
犀轴冰寒苕水句,衲衣雪暗锦营埃。
归时烟树鸦声集,望处溪窗山色来。
此意儿童终不觉,闭门脱屩拂莓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