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上天稽,中秋已过期。
十分初减处,万目共怜时。
不见昨宵盛,安知今夜衰。
清光比他夕,犹胜满如规。
明月上天稽,中秋已过期。
十分初减处,万目共怜时。
不见昨宵盛,安知今夜衰。
清光比他夕,犹胜满如规。
这首诗《十六夜》由宋代诗人韦骧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过后月相变化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明月上天稽,中秋已过期”,开篇即点明时间背景,中秋佳节已过,月亮从圆满逐渐走向残缺,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循环更替。接下来,“十分初减处,万目共怜时”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从圆满到逐渐减少的过程,同时表达了人们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共同关注与怜惜之情。这里,“十分”既指月亮的圆满状态,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逐渐消逝的惋惜。
“不见昨宵盛,安知今夜衰”两句,通过对比昨日与今夜的月亮状态,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变化的不可逆性,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最后,“清光比他夕,犹胜满如规”则以月亮的清辉与往昔相比,虽不如满月时那样圆润饱满,但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持久不变的欣赏与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月相变化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情感,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美好事物虽终将逝去,但其留下的美好记忆与启示却能长久留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