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狼烽照上都,祇今鲛室遍通衢。
离宫苜蓿春烟没,飞舶金银海水枯。
白雉几曾重译献,黄龙安得及时输。
汉廷解守和戎策,五利他年恐矫诬。
忆昨狼烽照上都,祇今鲛室遍通衢。
离宫苜蓿春烟没,飞舶金银海水枯。
白雉几曾重译献,黄龙安得及时输。
汉廷解守和戎策,五利他年恐矫诬。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屠寄的《边愁(其二)》,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昔日战乱与今日边疆局势的感慨。首句“忆昨狼烽照上都”描绘了往昔战事紧张,烽火连天的情景,上都即指京都,暗示了战争对国家心脏地带的影响。次句“祇今鲛室遍通衢”则对比现今,可能指战事平息,贸易路线畅通,但暗含着繁华背后可能隐藏的危机。
“离宫苜蓿春烟没”写的是离宫荒凉,昔日皇家园林被野草淹没,春日里只有烟雾笼罩,象征着国力衰微。“飞舶金银海水枯”进一步强调财富流失,比喻金银如海水般枯竭,国家经济凋敝。
“白雉几曾重译献,黄龙安得及时输”借典故表达对外交的无奈,白雉和黄龙皆为古代贡品,暗示外交不再如过去那样频繁和尊荣。“汉廷解守和戎策”指的是朝廷放弃了过去的和平策略,可能是因为形势所迫。“五利他年恐矫诬”对未来担忧,担心过去的和平政策会被误解或误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局势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和平安宁的期盼。
我本山林人,出处无意固。
君亦如山泉,随地为流注。
方其居山时,文豹隐冥雾。
又如出岫云,散漫欻无据。
忆昨我与君,相逢同一处。
时时湖光亭,襟抱一披露。
君横膝上琴,我踵户外屦。
梅花落园春,辞君一朝去。
诗筒遽寥寥,粤从浙濡渡。
雁去燕复来,不得一字附。
抚怀兴长嗟,恍然此散聚。
何期老鹤臞,短翮忽舒布。
九皋耸孤唳,群仙翕清誉。
高寒玉峰巅,为尔肯一驻。
杭严两西湖,未必置爱恶。
瞥从子陵台,来踏苏公路。
山友而水宾,风晓而烟暮。
行止初何心,同是一真趣。
愿于人海中,更觅山中句。
步陟高高寺,徐行不用扶。
青天晴又雨,山色有还无。
句向闲中觅,茶因醉后呼。
所怀论未足,何乃又征途。
古郡草为城,怀贤隔此扃。
水风凉远树,河影动疏星。
江国晴犹润,烟林暮转青。
荷锄曾有约,独喜带骚经。
州名因水得,此地昔曾游。
自有欧公宅,常多儒者流。
野花开别岸,春色在行舟。
勉就诗书教,名高不用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