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用在得薪,才用在识真。
随宜作蛰跃,龙德乃全身。
伟哉嵇叔夜,浊世清粼粼。
凶尤竟不免,好善而闇人。
闇人动有累,幽愤何由申。
哲愚亦惟戾,千载为悲辛。
苏门先发蔀,见几如入神。
火用在得薪,才用在识真。
随宜作蛰跃,龙德乃全身。
伟哉嵇叔夜,浊世清粼粼。
凶尤竟不免,好善而闇人。
闇人动有累,幽愤何由申。
哲愚亦惟戾,千载为悲辛。
苏门先发蔀,见几如入神。
这首明代诗人陈第的《咏怀十首(其三)》以薪火和人才的比喻,表达了对识才用人的深刻见解。首句“火用在得薪”寓意人才需得到恰当的运用,第二句“才用在识真”强调识别人才的真才实学的重要性。接下来,诗人将嵇康(嵇叔夜)作为典范,赞扬他在浑浊世道中保持清高品性,但即便如此,仍难免遭受不公。“凶尤竟不免,好善而闇人”揭示了好人行善却可能因不被理解而受累,表达出对公正的渴望和对无辜者的同情。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智愚之辨的感慨,“哲愚亦惟戾”指出聪明与愚昧之间的冲突,这种对立在千年历史中令人悲叹。最后两句“苏门先发蔀,见几如入神”则赞美那些能洞察时局、预见未来的人,如苏门学派的先知般独具慧眼。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借人事以抒怀,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公正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