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这首诗出自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之手,名为《答人问道》。诗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修行和人生追求的独特见解。
“饥来吃饭倦来眠”,开篇即以日常生活中的自然需求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饥饿时会吃饭,在疲倦时会休息的状态。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描述,也暗含着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只此修行玄更玄”,进一步深化了对修行的理解。这里的“玄”字,既指深奥玄妙,又暗示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直达本质的修行境界。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并非外求,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顺应自然、遵循本心,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说与世人浑不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修行理念的自信与坚持。他相信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意识到这种深邃的思考可能不被世人所理解或认同。这体现了诗人面对不被理解的孤独与坚持真理的决心。
“却从身外觅神仙”,最后两句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意在强调真正的修行和得道,并非在外在的名利、权势或他人的认可中寻找,而是在内心的觉醒与自我超越中实现。诗人通过这一问,引导读者反思自身,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日常生活为起点,探讨了修行的本质与意义,以及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体现了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深处的觉察与反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碧云一抹斜阳外,楼头尚余秋意。
拄颊微吟,垂帘静坐,领略乾坤清气。壮怀难已。
只猿鹤多情,莼鲈饶味。
是处勾留,溪山总在画图里。
相逢且谋一醉,笑投书北阙,久知非计。
淡淡芦花,垂垂菊蕊,为问同心有几?商歌漫倚。
又风紧林梢,月生眉际。城上乌啼,酒阑离绪起。
记华灯飐影,惊刬地、暗尘收。
想乍冷笙歌,闲抛彩胜,倦倚箜篌。罗帱。
梦魂牢锁,再难寻、拜月小红楼。
只是凄凉独醉,从教冷落欢游。凝眸。
空盼旧鸳俦,忍更负温柔。
怕梅粉飘残,兰痕吹醒,一倍春愁。
知否满襟风月,被燕猜、莺妒等闲休。
辜负扫眉才子,远山别样风流。
霜叶惊秋,渐庭梧乱落,翠影频收。
桂屏香暗锁,羌笛弄深愁。蛩语切、晚砧幽。
凉月印前洲。问夜来、几分寒色,未满衾裯。
盘中玉露轻浮。却和成珠泪、日为君留。
纵鱼笺十幅,谁寄海西头。思撇下,又难休。
看雁字横楼。蹴西风、墨痕零乱,空惹凝眸。
被放归来,空屈指、几番奔逐。
听窸窣、床头饥鼠,乱人心曲。
骏骨难从皮相得,鹍弦浪说知音续。
笑浮名,误我少年场,须眉辱。成败事,看棋局。
书卷债,输犁牍。叹冬烘五色,糊心迷目。
老去徒添商妇怨,秋来枉晒空庭腹。
问雄文、何日似相如,君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