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溪烽火至,同上辟兵船。
八口孤舟共,双亲两地悬。
魂惊丙舍雨,泪尽瘴江天。
英爽知难灭,泉台省觐先。
秦溪烽火至,同上辟兵船。
八口孤舟共,双亲两地悬。
魂惊丙舍雨,泪尽瘴江天。
英爽知难灭,泉台省觐先。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初春哭仲妹八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因战乱而与家人分离,心中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哀痛之情。
首句“秦溪烽火至”,点明了背景——战争爆发,烽火连天,暗示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接着,“同上辟兵船”一句,描述了人们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一同登上避难的船只,表现了战乱中人们的无奈与无助。
“八口孤舟共”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家庭成员在战乱中的分散,八口人只能各自乘坐不同的船只,象征着家庭的破碎与分离。“双亲两地悬”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深深挂念,他们被战乱分隔在两个地方,无法团聚,让人心生悲凉。
接下来的“魂惊丙舍雨,泪尽瘴江天”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恐惧与悲伤。丙舍雨可能是指特定时间或地点的雨,瘴江天则是指充满瘴气的江面天空,这些自然景象都被赋予了情感色彩,成为了诗人内心痛苦的象征。
最后,“英爽知难灭,泉台省觐先”表达了诗人对妹妹英姿飒爽、才华横溢的怀念,以及对她在泉下的思念。这里的“英爽”既是对妹妹性格的赞美,也是对她的怀念。同时,“泉台省觐先”则寄托了诗人希望在另一个世界(即传说中的阴间)与妹妹相见的愿望,体现了深沉的亲情与对逝去亲人的哀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战乱背景下家庭成员间的深情厚谊和对失去亲人的哀痛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历史人文价值。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