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俱幻境,起灭要人认。
相从一转语,老懒且求静。
禽鸟亦何情,草木有本性。
底用诗自鸣,幽禅了真净。
悠悠俱幻境,起灭要人认。
相从一转语,老懒且求静。
禽鸟亦何情,草木有本性。
底用诗自鸣,幽禅了真净。
这首诗以“和净字”为题,由宋代诗人韩淲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与自然界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与宇宙间真理的探寻。
首句“悠悠俱幻境,起灭要人认”,开篇即点明人生如梦幻泡影,一切皆是虚幻,但其中的起落变化却需要人们去认知与理解。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感慨。
接着,“相从一转语,老懒且求静”两句,描绘了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渴望。与朋友交谈时的一句话,或许能触动心灵,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寻求内心的平静。这里的“老懒”二字,既是对年岁渐长、心生倦怠的自我描述,也暗含着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禽鸟亦何情,草木有本性”则将视角转向自然界,通过禽鸟与草木的形象,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禽鸟虽有情感,但其情感的复杂性与人类相比,显得更为单纯;草木遵循自然法则生长,展现出生命的原始力量与韧性。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生命多样性的美好与自然法则的神圣。
最后,“底用诗自鸣,幽禅了真净”总结全诗主旨,指出诗歌并非为了自我表达而存在,而是为了传达真理与净化心灵。通过深入的禅修与思考,人们能够超越表面的言语与形式,达到内心真正的纯净与宁静。这不仅是对诗歌功能的反思,也是对人生追求的深刻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自然与心灵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简朴、宁静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更是对读者心灵的一次洗涤与启迪。
林际腥风来,茫茫天地黑。
路人皆走藏,喑呜群动息。
不知何妖魅,有牙兼有翼。
或疑为天狗,化作狼与蜮。
攫人靡孑遗,充作饥肠食。
食人亦何求,聊为造化贼。
朝出吮人皮,夕作齰人腊。
路旁蝇蚁盈,纷横肩与骼。
邱山何累累,云是死者馘。
一见猛兽蹄,行人丧精魄!
剩水残山,只斜阳一角,多少蜗蛮;
马嘶金谷树,车断穆陵关。
沧海外,软尘间,谁似我闲闲!
不肖躯,人丛溷迹,未是殷顽。
年来泪作朱殷,回头思故国,望断刀镮。
天长浑似发,地缺竟成弯。
时已去,鹤空还,有城郭阑珊。
好男儿,鬓眉镜里,照见惭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