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衣已穿,颜色犹自好。
无食未几时,呦呦哭荒草。
问之谁家女,低头未忍道。
前山欲黄昏,吾行不暇考。
有女衣已穿,颜色犹自好。
无食未几时,呦呦哭荒草。
问之谁家女,低头未忍道。
前山欲黄昏,吾行不暇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通过一个衣衫破旧却容颜尚好的女子,以及她饥饿至哭泣于荒草间的场景,展现了战争或灾祸带来的苦难与悲痛。诗中没有直接点明背景,但可以感受到一种避难逃亡的主题,女子的遭遇可能与躲避贼寇有关。
“有女衣已穿,颜色犹自好。” 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强调了女子外表的美丽与生活条件的艰苦,这种美在困境中的存在,更显出生活的不易和命运的残酷。
“无食未几时,呦呦哭荒草。” 描述女子因饥饿而哭泣的情景,用“呦呦”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她的哀鸣,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暗示了周围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艰难。
“问之谁家女,低头未忍道。” 诗人试图了解女子的身份,但她低下了头,不愿开口,这可能是出于羞愧、恐惧或是对未来的绝望,不愿透露更多个人信息。
“前山欲黄昏,吾行不暇考。” 最后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行动的紧迫,暗示了女子所处环境的危险和逃亡的匆忙。黄昏将至,意味着一天即将结束,而她似乎来不及思考太多,只能继续前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个体在大环境下所承受的痛苦和挣扎,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隐晦批判。
珑玲片石销沈久,空留数行题字。
镂雪词新,簪花格瘦,绿影浅分螺子。疏香阁里。
想几度摩挲,定劳纤指。
无限清愁,远山低锁一痕翠。
瑶台环佩去远,只云丝帖帖,暗记蚕纸。
蕉叶微凉,樱桃细雨,滴尽玉蟾清泪。
莲台證偈,早绮障全空,罢修眉史。
枫冷凋红,水天谈旧事。
新草淡绿。翩翩荡前席。
一带柳条,也似愁人,春初为客。
笑脸迎风濯晓露,夹道舞、著鞭无力。
过黄河、岸隔三春,旅同寒食。愁消释。凭酒力。
闷堆积。成诗癖。
且索米长安,携琴辇下,遥指五云凝碧。
询及卿家有痴叔,蓬户远与京华隔。
问何日归来,漫重寻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