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寄箪瓢,嗜古成传癖。
胸蟠万卷书,禊帖究所出。
三百七十五,异论溢编帙。
更相自戈矛,又类相形色。
我昔识诸老,高论聆侍侧。
玉笔贵藏锋,真赝拚金锡。
精神苟不具,徒尔致研席。
搜访诸贤语,编类置丈室。
使我心豁然,登山如得屐。
妄意于斯文,庶可益涓滴。
作诗谢来贶,持寄俟他日。
生涯寄箪瓢,嗜古成传癖。
胸蟠万卷书,禊帖究所出。
三百七十五,异论溢编帙。
更相自戈矛,又类相形色。
我昔识诸老,高论聆侍侧。
玉笔贵藏锋,真赝拚金锡。
精神苟不具,徒尔致研席。
搜访诸贤语,编类置丈室。
使我心豁然,登山如得屐。
妄意于斯文,庶可益涓滴。
作诗谢来贶,持寄俟他日。
这首诗是宋代赵彦卫的《题兰亭帖》,诗人以兰亭帖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首句“生涯寄箪瓢,嗜古成传癖”描绘了诗人以简朴生活为乐,对古籍的痴迷已成习惯。接下来,“胸蟠万卷书,禊帖究所出”强调了他对书籍的广博涉猎,特别是对兰亭帖这类书法名帖的深入研究。
“三百七十五,异论溢编帙”指兰亭帖中不同的版本和解读众多,各执一词。“更相自戈矛,又类相形色”形象地描述了学术争议的激烈,犹如剑拔弩张。诗人回忆起与前辈学者的交流,聆听他们的高见,“玉笔贵藏锋,真赝拚金锡”,意指鉴别真伪需谨慎,价值如同黄金。
“精神苟不具,徒尔致研席”表达了对学术精神的重视,认为没有真正的精神内涵,研读也只是徒劳。“搜访诸贤语,编类置丈室”则表明他整理学说,将其系统化。最后两句,“使我心豁然,登山如得屐”表达阅读这些典籍带来的开阔视野,仿佛登高有了良鞋助力。
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珍品的敬仰以及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文化传承做出微小贡献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