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中铜匕首,粉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握中铜匕首,粉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雄豪杰的悲壮情怀和对国家大事的无奈。诗人通过描述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孤勇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
“握中铜匕首,粉剉楚山铁。”开篇便是紧扣主题,描绘出荆轲手持利刃,决心刺杀暴秦之君,展现了英雄的果敢与坚定。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这是对荆轲及其同伴的赞扬,他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生命,所谓“义不屑细”,表现出他们的高尚品格和勇武精神。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这两句转而感叹,尽管荆轲等人的壮举令人赞佩,但最终却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他们的事业以失败告终,被比喻为凶猛的“狼虎”所吞没。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此处指出荆轲等人虽壮志未酬,但他们的英勇行为最终只留下鲜血和悲剧,反映了诗人对于英雄孤立无援的哀婉情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这是对荆轲孤身奋战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即使是普通之士(匹夫),只要有勇气和正义,就能与万人争锋,显示出英雄的不凡品质。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最后两句则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隐喻。诗中所谓“无道”,指的是没有德政的统治者,他们只知兼并诸侯,不顾民众之苦,结果导致国家分裂和天下大乱。
整首诗通过对荆轲刺秦事件的叙述和感慨,抒写了诗人对于历史、英雄与时代变迁的深刻认识。王昌龄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文学才华,为后世留下了一篇颇具思想深度的佳作。
杜门久经时,老我徒谬悠。
平生山水心,汩汩不暇谋。
今辰定何辰,木落风露秋。
忘怀两佳士,共约来仙洲。
杖藜欣跻攀,空濛翠烟浮。
解带小盘礴,寻胜还经丘。
扪萝坐石冷,俯涧穿林幽。
露重巾屦湿,涉历青山头。
瀑泉尽生寒,晴雪散不收。
蜒蜿下大壑,一闯千丈虬。
归来坐危亭,兴与孤云留。
野草为谁好,岩花徒尔愁。
昔贤有遗踪,俯仰岁月流。
慨叹不自禁,陶然聊消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