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穿林麓,幽人借杖扶。
西山螺顶秀,南塔笔锋孤。
好鸟当花语,轻烟衬草铺。
登临情未足,暝色欲吞吴。
一径穿林麓,幽人借杖扶。
西山螺顶秀,南塔笔锋孤。
好鸟当花语,轻烟衬草铺。
登临情未足,暝色欲吞吴。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同攀登净惠寺山亭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之美和内心的宁静。
首句“一径穿林麓”,描绘了一条小径穿越茂密的树林和山脚,隐秘而幽静。接着“幽人借杖扶”,暗示了行走在这样一条小径上的可能是寻求心灵宁静之人,他们或许需要借助拐杖以保持平衡,也象征着对自然的亲近和探索。
“西山螺顶秀,南塔笔锋孤”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西山的山峰如同螺壳般秀丽,展现出山的柔和之美;而南塔则像一支笔直的尖峰,孤独地矗立在远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塔的挺拔和独特。
“好鸟当花语,轻烟衬草铺”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鸟儿在花间欢唱,轻柔的烟雾在草地上铺展,营造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最后,“登临情未足,暝色欲吞吴”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留恋之情。即使日暮时分,天色渐暗,似乎要将吴地(泛指江南地区)吞噬,但诗人仍意犹未尽,不愿离去,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
夜深记得临歧语。说花时、归来去。
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其奈冤家无定据。
约云朝、又还雨暮。将泪入鸳衾,总不成行步。
元来也解知思虑。一封书、深相许。
情知玉帐堪欢,为向金门进取。
直待腰金拖紫后,有夫人、县君相与。
争奈会分疏,没嫌伊门路。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證,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流民叹》【宋·黄庭坚】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桓侯之疾初无證,扁鹊入秦始治病。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https://shici.929r.com/shici/CxlgvLs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