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函香致此诚,愿深海水救群生。
慈悲谓可消诸恶,征伐容将息大兵。
金色圆光开宝髻,玉毫妙相络珠璎。
手中示现杨枝露,愿洗干戈作太平。
丞相函香致此诚,愿深海水救群生。
慈悲谓可消诸恶,征伐容将息大兵。
金色圆光开宝髻,玉毫妙相络珠璎。
手中示现杨枝露,愿洗干戈作太平。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的作品,题为《至普陀洛伽山寺,作佛事七昼夜,祈见海岸观世音及善财岩》。诗中表达了对佛教慈悲精神的崇敬和对观音菩萨的虔诚祈求。作者通过描绘丞相献香的场景,象征着人们对观音的敬意,希望借助观音的慈悲力量,消解世间的罪恶与战争,实现世界的和平。
"丞相函香致此诚",以丞相献香的举动,展现信仰的真诚;"深海水救群生",比喻观音的广大慈悲,能拯救众生于苦难之中;"慈悲谓可消诸恶",强调了慈悲的力量可以化解世间恶业;"征伐容将息大兵",表达对停止战乱的期盼。
"金色圆光开宝髻,玉毫妙相络珠璎",运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观音的神圣光辉和庄严宝相;"手中示现杨枝露",借杨枝甘露象征观音的圣水,能洗涤人心,带来和平;"愿洗干戈作太平",直接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热切愿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禅意,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旧日盘洲,藏钩卜夜,松儿笑拣双眉。
老人好静,此乐数年稀。
尚记乘舟西溯,楼卷雪、曾到雷池。
今非昔,畏寒闭户,弃掷夏商彝。
入春,逾两月,轻烟非雾,细雨如丝。
任风颓花架,不惮装治。
想得醉吟滕阁,家园事、争解详知。
归来好,猿惊鹤怨,孤负辋川碑。
珍重圭璋彦,经纶半世閒。
纷纷徒自黠,默默了非顽。
怀道心虽泰,忧时鬓已斑。
操存期入室,得失讵踰闲。
忽遇风云会,应思雨露颁。
慨言全蜀病,均是一家患。
友爱惟天性,侵牟可厚颜。
未能忘狗鼠,安得及孤鳏。
昔志词何屈,今行势莫艰。
坎离交接地,损益覆翻间。
户外元无盗,山前怎有蛮。
都缘人好事,所以物生奸。
善恶无他道,廉贪是要关。
但令归似水,何用积如山。
问政文而上,论心武以还。
未言齐地利,当念破天悭。
公议尤相傃,愚言殆未删。
君王何必利,孟叟语非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