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邸惊心岁月迁,时逢初度益茫然。
空馀马齿今加长,岂有鸿文世共传。
故里重违秋十六,至亲遥阻路三千。
未知夙负能偿否,乱发盈梳已倍前。
旅邸惊心岁月迁,时逢初度益茫然。
空馀马齿今加长,岂有鸿文世共传。
故里重违秋十六,至亲遥阻路三千。
未知夙负能偿否,乱发盈梳已倍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刘天谊所作的《庚午十月二十日》。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旅邸惊心岁月迁,时逢初度益茫然”,诗人身处异乡旅馆,心中不禁为时间的流逝感到惊悸,尤其是年岁增长之际,更加感到迷茫与无助。这里通过“惊心”和“茫然”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颔联“空馀马齿今加长,岂有鸿文世共传”,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年岁渐长,但并未留下什么卓著的成就或作品,与那些在世间广为人知的鸿篇巨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一联既是对个人成就的反思,也是对历史与时间无情的感慨。
颈联“故里重违秋十六,至亲遥阻路三千”,诗人回忆起离别故乡已有十六个秋天,与亲人相隔的距离仿佛有三千里的遥远,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这里的“重违”和“遥阻”强调了诗人与故乡之间的距离感和时间的漫长。
尾联“未知夙负能偿否,乱发盈梳已倍前”,诗人自问过去的付出是否能够得到回报,同时感叹自己的头发已经比从前多了许多,岁月不饶人。这一联既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生命、成就、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凄楚。
是小楼,者般孤另,者般萧瑟,又是者般风雨。
一时愁绪如织,穿入海角,天涯情一缕。
平生知己,算今年今夜,几人孤处。谁共语。
铁马含风,瓦灯摇影。作弄秋声,那不消魂如许。
太息轻裘公子,绿鬓仙郎,去留难自主。
者般时候,想有人、从此者般怀汝。
江山到处都如此,其间黯然惟别。
秋柳正垂垂,刻意教人折。免华生又灭。
禁几许,清歌呜咽。寒夜重来,旧游如梦,故应凄绝。
恰忆。五年前,江南岸、酒醒归舟时节。
一桁碧栏干,听笛声吹澈。
年华流水阅,那不遣、鬓丝成雪。
忍看君、一幅闲愁,苦觅恨人说。
三落冬冬鼓。记今宵、十年师友,剪灯而语。
酒映须眉人欢喜,那更三星在户。
簿醉也、平生堪数。
廉让泉清曾共饮,古之人、默默心相许。
荼与荠、孰甘苦。茫茫何处吾乡土。
念江南莺花风月,可成宾主。
介母莱妻同此愿,促买半山荒墅。
偕隐者、久安贫窭,仕宦人生须自量,再因循、可有丝毫补。
难道是、匆匆去。
难教人听,是谈天、邹衍多言而赘。
昔作无心,云出岫、尝恐鹤羞猿避。
投笔非难,致身须蚤,始信前言戏。
五穷相守,行吟带索如是。
暂把眉上愁捐,鬓边尘浣,去觅藏名地。
吾爱吾庐,卿用法、不管谁门如市。
母是经师,妇为佳友,月伴先生醉。
举头良夜,惜君生不同里。
春草芦沟,又加写、旗亭行色。
比叠到,阳关三曲,曼声凄恻。
画本重题言不尽,故人相送情难极。
较桑乾、深浅意何如,惟君识。
车与马,鞭丝勒,主与客,觥船侧。
埋怨到,绿杨丝短,系君无力。
聚首不如图以内,怀人只在天之北。
咽离声、流水最无情,何曾息。
清晖沁骨,对一窗颢彩,凡想俱祓。
天上人间,一样无尘,知心但有明月。
虚窗不碍空明色,遍枕簟、澄于冰雪。
卷翠帷,尽息银灯,看到漏声都歇。
还怕荒鸡唱晓,渐催碧漠转,金镜西没。
万籁无声,万念皆空,相思那更天末。
当前一片娟娟影,摄梦想,都贵瑶阙。
更洒然,凉透孤衾。又近素秋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