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在山中,不见山可爱。
欲识爱山趣,须在山之外。
南山不古今,悠然与意会。
西山无朝暮,佳致固长在。
蔡君金玉人,结亭避阛阓。
面面苍璧屏,坐卧与青对。
晚曦射紫翠,宿雨濯蓝黛。
能消几两屐,不赏此奇槩。
芙蓉为君裳,兰茝为君佩。
今非避世时,乃学陶谢辈。
诸公富唱酬,拔戟各成队。
我出一转语,功成身始退。
君为端明胄,忠孝后必大。
山灵纵有盟,一出合破戒。
苍生正有求,富贵不渠贷。
山债会一偿,相期在晚岁。
终日在山中,不见山可爱。
欲识爱山趣,须在山之外。
南山不古今,悠然与意会。
西山无朝暮,佳致固长在。
蔡君金玉人,结亭避阛阓。
面面苍璧屏,坐卧与青对。
晚曦射紫翠,宿雨濯蓝黛。
能消几两屐,不赏此奇槩。
芙蓉为君裳,兰茝为君佩。
今非避世时,乃学陶谢辈。
诸公富唱酬,拔戟各成队。
我出一转语,功成身始退。
君为端明胄,忠孝后必大。
山灵纵有盟,一出合破戒。
苍生正有求,富贵不渠贷。
山债会一偿,相期在晚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迈的作品,名为《题元山蔡行可对青亭》。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终日在山中,不见山可爱。欲识爱山趣,须在山之外。"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辩证法则:当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某个环境中时,他往往会习以为常,对周围的事物失去新鲜感和欣赏的眼光。而只有暂时远离,才能重新发现并欣赏那份美好。
"南山不古今,悠然与意会。西山无朝暮,佳致固长在。" 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界超越时间限制的永恒之美。南山和西山,不受历史变迁的影响,保持着永恒的宁静和美丽。
"蔡君金玉人,结亭避阛阓。面面苍璧屏,坐卧与青对。晚曦射紫翠,宿雨濯蓝黛。能消几两屐,不赏此奇槩。" 这四句诗描写了蔡行可在山中建亭避世的生活。金玉之人形容其高洁不染尘俗,面对苍璧屏坐卧,与自然和谐共处。晚曦射紫翠、宿雨濯蓝黛则是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生活的向往。
"芙蓉为君裳,兰茝为君佩。" 这两句诗用芙蓉和兰茝比喻蔡行可的高洁品格,为其装饰,如同华美的服饰和佩饰。
"今非避世时,乃学陶谢辈。诸公富唱酬,拔戟各成队。我出一转语,功成身始退。君为端明胄,忠孝后必大。" 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蔡行可的敬佩之情,并非是避世,而是在学习陶渊明和谢灵运的高洁品格。诸公指的是同侪们在文学上各自有所建树,富有才华,互相唱酬、拔戟成队,共同进退。而作者则是一转语功成身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山灵纵有盟,一出合破戒。苍生正有求,富贵不渠贷。山债会一偿,相期在晚岁。" 最后几句诗则是对自然界中神灵之盟约的一种呼应,以及对生活的某种期待和承诺。富贵非所求,只愿在晚年还清这份“山债”,与自然有个美好的交代。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蔡行可在元山结亭避世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格和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
相思起中夜,夙驾访柴荆。
早雾桑柘隐,晓光溪涧明。
村蹊嵩棘间,往往断新耕。
贫野烟火微,昼无乌鸢声。
田头逢饷人,道君南山行。
南山千里峰,尽是相思情。
野老无拜揖,村童多裸形。
相呼看车马,颜色喜相惊。
荒圃鸡豚乐,雨墙禾莠生。
欲君知我来,壁上空书名。
廓落青云心,交结黄金尽。
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哂。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
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
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叔继赵平原,偏承明主恩。
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
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
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