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其二》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其二》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僧老经时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关。

心开宝月婵娟处,身寄浮云出没间。

休夏巾瓶谁与共,迎秋水石不胜闲。

近来寄我《金刚》颂,欲指胸中无所还。

(0)
注释
僧老:年迈的僧人。
经时:很长一段时间。
不出山:不离开山林。
法堂:佛堂。
延客:接待客人。
未曾关:从未中断。
心开:内心洞明。
宝月:明亮的月亮。
婵娟:美好、圆润。
身寄:寄托身心。
浮云:象征无常或超脱。
休夏:夏日结束。
巾瓶:夏日解渴的瓶装物。
谁与共:无人共享。
迎秋:迎接秋天。
水石:山水景色。
不胜闲:无法消受过多的闲暇。
近来:最近。
金刚:佛教经典《金刚经》。
颂:赞歌、颂文。
欲指:似乎有所暗示。
胸中:心中。
无所还:无言以对。
翻译
老僧长久未下山,法堂接待宾客从不间断。
禅心如明月般明亮,身体漂浮在云海之间。
夏日已过无人共饮,秋天来临,赏景也感清闲不足。
最近他寄来金刚经颂,似有所指,但心中无言以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之作,以描绘僧人的生活和心境为主。首句“僧老经时不出山”描绘了老僧长久以来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暗示其修行的专注和超脱尘世的追求。接下来的“法堂延客未曾关”则体现了僧人虽然闭门静修,但对来访者仍保持开放的态度,展现出其待人接物的宽厚。

“心开宝月婵娟处”运用比喻,将僧人心中的智慧比作明亮的宝月,形象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清明与智慧。而“身寄浮云出没间”则进一步描绘僧人如浮云般自由自在的生活,暗示其心境超越世俗,随缘自在。

“休夏巾瓶谁与共,迎秋水石不胜闲”写僧人在夏季的宁静与秋季的闲适中独自度日,无人相伴,只有山水为伴,更显其孤寂而淡泊。最后两句“近来寄我《金刚》颂,欲指胸中无所还”则透露出僧人对佛法的理解深入,收到朋友寄来的金刚经颂后,内心有所触动,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体现出禅意的深远和难以言传。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超然境界和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富有哲理和禅意。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上元夕擘柑

美人出怀袖,传我一柑归。

指上春痕脆,灯边香雾飞。

近知垂老得,能集幼孙围。

萍实何年事,空劳感物微。

(0)

舟入中宿峡

前山当面隔,一转互相通。

世路已如此,人生却亦同。

树深藏宿雨,烟澹散朝风。

蓑笠眠渔父,芦边日影红。

(0)

夜雨

初秋雨不歇,云暗四围深。

何处看天地,通宵独抱琴。

蛙声灯影入,鱼气瓦边沉。

寂莫还如此,狂风讵到心。

(0)

夜投山寺宿

残钟山半寺,僧在隔溪回。

问我何方客,能为清夜来。

坐禅移漏转,示法举灯开。

报道石桥鹿,月深眠讲台。

(0)

晓起·其二

长夏离家事远游,芦潭秋杪尚维舟。

不知昨夜愁多少,五老朝来尽白头。

(0)

丁亥仲春余归自岭右暂憩乡园读杜工部秦州杂咏怅然感怀因次其韵·其十三

飘寄曾无地,崎岖暂抵家。

短垣凭僦舍,瓶粟拟量沙。

懒谢扬雄草,愁荒邵伯瓜。

春风深闭户,开落任江花。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李龏 周孚 范梈 何巩道 夏孙桐 赵完璧 陈子壮 韩日缵 史谨 苏籀 陶宗仪 张吉 吴绮 杨公远 陈樵 韩驹 饶节 刘一止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