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迹无痕可得寻,不将诗眼看春心。
莺边杨柳鸥边草,一日青来一日深。
春迹无痕可得寻,不将诗眼看春心。
莺边杨柳鸥边草,一日青来一日深。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观察,抒发了诗人对春天情感的体验。首句“春迹无痕可得寻”表明春天的到来往往是悄然发生,不易觉察,但诗人却能在细小之处捕捉到春意。第二句“不将诗眼看春心”则强调了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对春天情感的深刻把握。
第三句“莺边杨柳鸥边草”具体描绘了春天景色,其中“莺”指的是一种水鸟,“莺边杨柳”可能是指沿河岸生长的杨柳树。而“鸥边草”则是指水鸟栖息于湿地中的草丛。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末句“一日青来一日深”形象地展现了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长势的过程,既表达了自然界生命力旺盛的美,也暗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成长的感慨。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精细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传递了一种对春天美好场景的欣赏和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书之有古篆,文之有六经。
秦汉而下浸以徙,隶学基路生重扃。
其閒述者亦世出,牛蹄之水才一泓。
先生之志在复古,胸中直气何森森。
独乘骐骥追大朴,执缚浮锐攘欃枪。
手中一笔千万变,天风号令驱雷霆。
蛇蟠蠖屈体既具,鹗立虎视势乃成。
刚柔伸屈有常势,天地之道阳与阴。
杰然出者其势耸,岳仞五千磨太清。
盘然屈者非一屈,黄河九折来沧溟。
庞然一画势自若,老将坚卧中军营。
至于一点亦有象,地丘人目天之星。
先生大体贵淳古,轻轻重重齐权衡。
周家太师负黼扆,高冠大旆朝王庭。
唐虞二帝正揖让,皋夔稷契环两楹。
圣人作乐有大本,剔抉淫卫完古音。
大匠作室以规矩,悉去臲?除斜撑。
专车骨节世不朽,今乃一纵而一横。
巨灵以手遏大难,印入山骨磨不平。
雄恢严毅不可犯,手中常握十万兵。
信乎创字自有说,宜必象形而象声。
天地之大有万象,万象不能遁其情。
呜呼篆法乃如此,大哉刚健纯粹精。
走兽之类为麒麟,飞鸟之类为鹪鹏。
蹊径之类为大路,垣墙之类为坚城。
以德论之为圣人,以法论之为朝廷。
傍睨众字乃可笑,太山之重鸿毛轻。
亡国之主好逸豫,儿女子辈多骄淫。
圣人之后惟孟子,古篆之后唯阳冰。
金浑玉璞天下宝,嗟乎世俗多聋盲。
欲行古道世辄笑,欲言古学世辄惊。
志之所之在一赋,斗筲之器徒易盈。
雕虫篆刻满天下,不矜实行矜虚名。
六经尘土塞高阁,圣人之道成坎坑。
况乎古篆固可弃,胡为独好于先生。
《李阳冰篆》【宋·徐积】书之有古篆,文之有六经。秦汉而下浸以徙,隶学基路生重扃。其閒述者亦世出,牛蹄之水才一泓。先生之志在复古,胸中直气何森森。独乘骐骥追大朴,执缚浮锐攘欃枪。手中一笔千万变,天风号令驱雷霆。蛇蟠蠖屈体既具,鹗立虎视势乃成。刚柔伸屈有常势,天地之道阳与阴。杰然出者其势耸,岳仞五千磨太清。盘然屈者非一屈,黄河九折来沧溟。庞然一画势自若,老将坚卧中军营。至于一点亦有象,地丘人目天之星。先生大体贵淳古,轻轻重重齐权衡。周家太师负黼扆,高冠大旆朝王庭。唐虞二帝正揖让,皋夔稷契环两楹。圣人作乐有大本,剔抉淫卫完古音。大匠作室以规矩,悉去臲?除斜撑。专车骨节世不朽,今乃一纵而一横。巨灵以手遏大难,印入山骨磨不平。雄恢严毅不可犯,手中常握十万兵。信乎创字自有说,宜必象形而象声。天地之大有万象,万象不能遁其情。呜呼篆法乃如此,大哉刚健纯粹精。走兽之类为麒麟,飞鸟之类为鹪鹏。蹊径之类为大路,垣墙之类为坚城。以德论之为圣人,以法论之为朝廷。傍睨众字乃可笑,太山之重鸿毛轻。亡国之主好逸豫,儿女子辈多骄淫。圣人之后惟孟子,古篆之后唯阳冰。金浑玉璞天下宝,嗟乎世俗多聋盲。欲行古道世辄笑,欲言古学世辄惊。志之所之在一赋,斗筲之器徒易盈。雕虫篆刻满天下,不矜实行矜虚名。六经尘土塞高阁,圣人之道成坎坑。况乎古篆固可弃,胡为独好于先生。
https://shici.929r.com/shici/Rpik3r7fV.html
尝闻唐李氏,世号为贤妻。
以力营七丧,或谓难庶几。
孰知蔡家妇,其事乃同之。
岂特在中馈,无往而无仪。
孝于其所尊,慈于其所卑。
即知义所在,能终义所为。
我生至此极,我嫁逢百罹。
其属死略尽,其骨俱无归。
身为未亡人,心乃真男儿。
以己任其责,无忘须臾时。
但恐事不济,安知恤寒饥。
乃捐奉生具,而为送亡资。
面不御膏沐,首不加冠笄。
金珠鬻于市,文绣容何施。
更无囊中装,唯有身上衣。
殆将截其发,幸苟完其肌。
所得盖良苦,所积从细微。
如此十年久,犹以为支离。
日下卜诸良,宅兆相厥宜。
一举十八丧,一旦得所依。
手自植松楸,身亦沾涂泥。
何暇裹两足,但知勤四肢。
居者叹于室,行者泣于歧。
鸟亦助叫号,人思操蔂梩。
冥冥长夜魂,所获喜可知。
郁郁佳城中,不为中道尸。
卒办其家事,少慰而心悲。
义深海可涸,行坚山可摧。
孤诚贯白日,幽光淩虹霓。
吾闻古烈女,荦荦非无奇。
一死盖易处,一节亦易持。
至如张氏者,使人尤歔欷。
谁为孝妇传,谁为黄绢碑。
亦有淮上翁,为述濉阳诗。
移书太史氏,无令兹逸遗。
《濉阳》【宋·徐积】尝闻唐李氏,世号为贤妻。以力营七丧,或谓难庶几。孰知蔡家妇,其事乃同之。岂特在中馈,无往而无仪。孝于其所尊,慈于其所卑。即知义所在,能终义所为。我生至此极,我嫁逢百罹。其属死略尽,其骨俱无归。身为未亡人,心乃真男儿。以己任其责,无忘须臾时。但恐事不济,安知恤寒饥。乃捐奉生具,而为送亡资。面不御膏沐,首不加冠笄。金珠鬻于市,文绣容何施。更无囊中装,唯有身上衣。殆将截其发,幸苟完其肌。所得盖良苦,所积从细微。如此十年久,犹以为支离。日下卜诸良,宅兆相厥宜。一举十八丧,一旦得所依。手自植松楸,身亦沾涂泥。何暇裹两足,但知勤四肢。居者叹于室,行者泣于歧。鸟亦助叫号,人思操蔂梩。冥冥长夜魂,所获喜可知。郁郁佳城中,不为中道尸。卒办其家事,少慰而心悲。义深海可涸,行坚山可摧。孤诚贯白日,幽光淩虹霓。吾闻古烈女,荦荦非无奇。一死盖易处,一节亦易持。至如张氏者,使人尤歔欷。谁为孝妇传,谁为黄绢碑。亦有淮上翁,为述濉阳诗。移书太史氏,无令兹逸遗。
https://shici.929r.com/shici/WYEK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