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下见征人骨。
长城窟虽深,见骨不见心。
谁知征人心,怨杀秦至今。
北边风打山,草地荒漫漫。
五月方见青,七月霜便寒。
古来无井饮,赍带粮尽乾。
自从征人掘此窟,戍马饮之如飞翰。
朝呷一口水,暮破千重关。
秦皇极是无道理,长城万里谁能比。
饮马长城窟,下见征人骨。
长城窟虽深,见骨不见心。
谁知征人心,怨杀秦至今。
北边风打山,草地荒漫漫。
五月方见青,七月霜便寒。
古来无井饮,赍带粮尽乾。
自从征人掘此窟,戍马饮之如飞翰。
朝呷一口水,暮破千重关。
秦皇极是无道理,长城万里谁能比。
这首宋诗《饮马长城窟》以长城为背景,描绘了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征人的苦难。诗人通过“饮马长城窟,下见征人骨”开篇,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马匹尚能饮水,而征人却只剩下白骨,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无情。
接着,“长城窟虽深,见骨不见心”暗示了征人心中的悲愤与绝望,即使身处深窟,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破碎。诗人进一步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北边风打山,草地荒漫漫”,展现了边疆的恶劣气候,五月才见青草,七月即降霜雪,生活条件极其艰难。
诗中提到“古来无井饮,赍带粮尽乾”,历史上的边疆战士常常缺水少粮,而如今由于征人挖掘的水窟,马匹得以迅速饮水,象征着某种程度的改善。“朝呷一口水,暮破千重关”则夸张地表现了马匹力量的增强和征人坚韧的决心。
最后两句“秦皇极是无道理,长城万里谁能比”,诗人借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典故,批评其劳民伤财,同时也借此表达对后世统治者的警示,指出长城虽伟大,但若不能体恤民生,其功绩也会显得毫无意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长城为载体,通过征人的命运和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讽刺和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