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杜久不作,公来甫期年。
吾民亦何负,今公返三川。
王命不可稽,无由挽公船。
累累婴儿啼,政复来道边。
惊鸿未安集,叹息渠可怜。
公才岷峨秀,风度晋魏前。
宜方次公驾,可拍叔度肩。
兹行去中都,江月六上弦。
虽云诸侯师,我意终欿然。
孝友当处中,此翁那戍边。
落日照归旌,春江动离筵。
饯公野王筝,老泪如迸泉。
召杜久不作,公来甫期年。
吾民亦何负,今公返三川。
王命不可稽,无由挽公船。
累累婴儿啼,政复来道边。
惊鸿未安集,叹息渠可怜。
公才岷峨秀,风度晋魏前。
宜方次公驾,可拍叔度肩。
兹行去中都,江月六上弦。
虽云诸侯师,我意终欿然。
孝友当处中,此翁那戍边。
落日照归旌,春江动离筵。
饯公野王筝,老泪如迸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孚所作的《送黄侍郎仲秉赴泸南》。诗中表达了对即将前往泸南任职的黄侍郎的深情送别与对其才能的赞美。
首句“召杜久不作,公来甫期年”,以历史上的召公和杜伯为引子,表达了对黄侍郎到来的期待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黄侍郎的到来对当地百姓的重要性。
接着,“吾民亦何负,今公返三川”两句,强调了黄侍郎对民众的贡献,以及民众对他的期待与感激。
“王命不可稽,无由挽公船”则表达了对黄侍郎不得不离开的无奈与不舍,以及对王命的尊重。
“累累婴儿啼,政复来道边”描绘了黄侍郎离开时,百姓们在路边哭泣的情景,表现了百姓对黄侍郎的依依不舍之情。
“惊鸿未安集,叹息渠可怜”通过比喻,表达了对黄侍郎离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黄侍郎的才华与品德如同惊鸿一般,令人叹惋。
“公才岷峨秀,风度晋魏前”高度赞扬了黄侍郎的才华与风度,将其比作岷峨山的秀丽景色,以及超越晋魏时期的风范。
“宜方次公驾,可拍叔度肩”进一步赞美黄侍郎,将他比作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表达了对他能力的认可与敬仰。
“兹行去中都,江月六上弦”描述了黄侍郎离开京城,前往泸南的旅程,同时借月亮的圆缺来象征时间的流逝。
“虽云诸侯师,我意终欿然”表达了诗人对黄侍郎作为诸侯师的尊敬,但内心仍充满不舍与遗憾。
“孝友当处中,此翁那戍边”则是对黄侍郎品德的肯定,希望他能保持孝顺和友爱之心,避免远离家乡,投身边疆。
最后,“落日照归旌,春江动离筵”描绘了送别场景,夕阳映照着黄侍郎的旗帜,春江上波光粼粼,宴席上充满了离别的愁绪。
“饯公野王筝,老泪如迸泉”表达了诗人对黄侍郎的深情祝福与不舍,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泪水如泉水般涌出。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黄侍郎才能与品德的赞美,也有对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担忧,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对官员为民服务精神的颂扬。
龚胜无遗生,季业有穷尽。
嵇叟理既迫,霍子命亦殒。
屡屡厚霜指,纳纳冲风菌。
邂逅竟既时,修短非所慜。
恨我君子志,不得严上泯。
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
既知人我空,何愁心不谨。
唯愿乘来生,怨亲同诚朕。
皇明照区域,帝思属风云。
烧山出隐士,治道送征君。
自惟逢艾影,叨名兰桂芬。
使君留白璧,天子降玄纁。
山鸡终失望,野鹿暂辞群。
川气含丹日,乡烟间白云。
停骖无以赠,握管遂成文。
万里江连蜀,千山水占吴。
地形分楚塞,舟路控闽隅。
西北京华远,东南王气无。
未为勾践入,先是子胥殂。
国破重泉恨,天迷兆庶呼。
黑烟宗庙废,红艳美人驱。
旧战储宫尽,新加太宰诛。
誓言江北死,羞面角东途。
假偾尸犹泊,教悬骨未枯。
堕钗残玉燕,穿墓得金凫。
苑树深行鹿,阊门迥噪乌。
夜阴生越绝,秋色遍姑苏。
群邑空遗迹,山川是废图。
六朝人已去,三国事应殊。
欲下金陵泣,还为建业吁。
伤心此时意,狂乞赖麻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