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塞下曲四首·其二》
《塞下曲四首·其二》全文
唐 / 常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0)
注释
北海:指北方的海域或沙漠地带。
阴风:寒冷刺骨的风。
动地来:强烈到震动大地。
明君祠:纪念英勇君主的祠堂。
龙堆:形容战场或墓地。
髑髅:死者的头骨,这里指战场遗骸。
长城卒:守卫长城的士兵。
日暮:傍晚时分。
沙场:战场。
飞作灰:被风吹散成为尘土。
翻译
北海的寒风吹得大地颤抖,我站在明君祠上眺望那片龙堆。
那些白骨都是守卫长城的士兵,他们在日落时分的战场上化为尘埃。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军事生活的诗句,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苍凉的情怀。

“北海阴风动地来”,北海指的是今蒙古及内蒙一带,这里的“阴风”给人以凛冽荒凉之感,“动地来”则透露出一种力量强大而不可阻挡的感觉,彷彿能够听见那遥远地方传来的战鼓声。

“明君祠上望龙堆”,这里的“明君”多指军中主将或边塞之主,他站在祭坛之上(祠),向着那遥远的“龙堆”眺望。龙堆常被用来比喻雄伟的建筑或者高大宏伟的自然景观,通过这位明君的目光,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他对疆土安全和部下安危深切的关怀。

接下来的“髑髅皆是长城卒”,则是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髑髅”指的是白骨,这里特指战死沙场的士兵遗骸。他们曾经是建造和守卫长城的忠诚之辈,然而如今只剩下冰冷的白骨,令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无情与战争的残酷。

最后,“日暮沙场飞作灰”,诗人描绘了夕阳下的战场,士兵们的遗体在风中被吹散,化为尘埃。这一幕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战争的毁灭性,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与无力感。

这段诗通过对边塞景色、军事生活以及战死将士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国防、忠诚乃至生死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常建

常建
朝代:唐   字:号不详   生辰:708-765

常建,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猜你喜欢

壬申九月初十归自邑中两绝·其二

风清露肃片云闲,耿耿寒光沐万山。

满目琼楼高著脚,岂知身复在人间。

(0)

访周道士

岂无饮食奉欢乐,亦有宾客相追游。

宿酲在枕或时起,俗话入耳令人羞。

偶随贤友访仙子,一临花槛斟瓷瓯。

尘埃何处是浮世,松竹此地长清秋。

古来扰扰富且贵,天下茫茫公与侯。

盖棺事了何足数,乘兴啸傲真良筹。

(0)

一门萃忠孝,竹帛写家声。

(0)

生查子.寿陈宰妻

家承阀阅高,人擅闺房秀。

嫁得伯鸾夫,直是齐眉偶。

榴花著子时,萱草宜男候。

一笑捧觥船,共祝人长寿。

(0)

游罗园

故山新寄小郫筒,春事而今一半空。

儿女笑从花影外,杯盘香在水光中。

泉分石溜浑罂白,病得春醅半颊红。

祓禊山阴已陈迹,试将青草葄衰翁。

(0)

游南水陆院·其二

鸣蛙千鼓吹,脩竹万琅玕。

日下欲归去,溪光生晚寒。

(0)
诗词分类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诗人
李邕 欧阳询 陶弘景 宋玉 滕斌 潘良贵 刘彻 王鼎 冯惟讷 程元凤 孙绰 顾景星 丘为 阴铿 高蟾 韩亿 鱼玄机 魏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