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寻仙隐,楼居出世间。
洞天藏福地,丹水接青山。
树挂崖腰古,苔封石齿班。
午窗经卷寂,长对□□□。
何处寻仙隐,楼居出世间。
洞天藏福地,丹水接青山。
树挂崖腰古,苔封石齿班。
午窗经卷寂,长对□□□。
这首宋朝徐献子的《游洞霄》描绘了一幅清幽的仙家景象。首句“何处寻仙隐”,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探寻,暗示了洞霄楼阁可能隐藏着世外桃源。次句“楼居出世间”,则强调了这处仙境超脱尘世的特点。
“洞天藏福地”进一步描绘了洞霄的神秘与祥瑞,仿佛是神仙居住的福地。“丹水接青山”则通过色彩鲜明的意象,展现出山水相依的宁静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树挂崖腰古”描绘了古老树木缠绕在山崖上的景象,增添了岁月沧桑之感。“苔封石齿班”则运用拟人手法,写石头上的青苔仿佛排列有序,增添了洞天的静谧与自然之美。
最后一句“午窗经卷寂,长对□□□”,诗人坐在午后的窗前,沉浸在经书的世界里,静谧而深思。此处的“□□□”可能是被历史磨损或遗失的部分,但可以想象诗人在此凝神静观,与天地自然浑然一体。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霄楼阁的隐逸环境,流露出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袅袅东风,碧湘左畔群山囿。
海棠无语不成蹊,桃李羞牛后。生脸朱唇晕酒。
问坡仙、肝肠锦绣。未容花睡,银烛高烧,何如晴昼。
十事之中,不随人意长居九。
结贻憔悴笑灵均,兰茝盈襟袖。今代巫阳恐有。
剑南呼、樵人画手。向青轩底,貌取妖妍,为司花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