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火传烟久不行,良辰犹自说清明。
风光澹冶才迷蝶,榆柳悠扬未隐莺。
两宿乍先三月节,一鞭都入七言评。
几回更欲停吟笔,杜牧司勋已擅名。
禁火传烟久不行,良辰犹自说清明。
风光澹冶才迷蝶,榆柳悠扬未隐莺。
两宿乍先三月节,一鞭都入七言评。
几回更欲停吟笔,杜牧司勋已擅名。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与氛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
首联“禁火传烟久不行,良辰犹自说清明”,开篇即点明了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禁火与祭祀,同时以“良辰”二字强调了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和美好时光的流逝。
颔联“风光澹冶才迷蝶,榆柳悠扬未隐莺”,通过“迷蝶”和“未隐莺”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清明时节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蝴蝶在淡雅的春光中翩翩起舞,黄莺在榆柳间悠扬歌唱,一幅和谐美好的春日画卷跃然纸上。
颈联“两宿乍先三月节,一鞭都入七言评”,巧妙地将时间概念融入诗句中,暗示了清明节与三月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重视,一鞭之遥,便能引发深刻的思考与评价,体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尾联“几回更欲停吟笔,杜牧司勋已擅名”,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创作时的犹豫与对前人成就的敬仰之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在后世享有极高的声誉,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杜牧诗歌艺术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能否超越前人的深深思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对传统习俗、自然之美以及文学艺术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文化的独特理解与情感表达。